鸢都义工:搭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一起去做一些好事丨【和众筹】伙伴

“献爱心的话,我自己是在1990年的时候就第一次给希望工程捐款,那个时候还是在上小学五年级。从小学、初中开始,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对弱势群体都还是比较有同情心的。”山东省潍坊市鸢都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下文简称鸢都义工)的创始人孙志达如是说道。

2006年9月,鸢都义工在孙志达的发动下正式成立。组建以来,先后在临朐、安丘等县市区和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以及紫鸢牧业等企业组建了25个志愿者服务队,累积注册志愿者3万多名,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3000余次,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达30万小时以上。

提及鸢都义工的创立契机,孙志达说道,2006年的6月,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深圳义工做得比较好,于是,从小就怀有一颗公益之心的孙志达,也产生了搭建这么一个公益平台的想法,好让更多热爱公益的人凑到一起做一些好事。

2006年9月,搭建公益平台的想法刚成型时,正好孙志达在潍坊首届富华相亲会上认识了一些会员。鉴于这些会员之间本身也有社交的需要,孙志达想,何不一边做公益一边开展交友活动?“在公益活动中顺便让大家建立感情关系可能更好。”于是,这些因为交友而凑到一起的人,在孙志达的带领下成了鸢都义工第一批成员。

创立之初,鸢都义工大概只有60名左右的志愿者,活动形式也相对比较简单——大家一起到养老院包水饺,在大街上发放宣传志愿服务的传单。到了2007年2月,鸢都义工作为一个公益服务组织,其架构已经基本搭建成型;2007年的5、6月份,鸢都义工开始进入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三四个月的时间内有1000多名义工加入,这个时期,鸢都义工也开始借助媒体的力量,在一些成为新闻热点的公益活动上进行合作,从而进一步扩大鸢都义工的影响力。义工活动的形式也不断丰富发展起来——捐助过尿毒症患者、积极植树建成“鸢都义工林”、献血并成立民间应急爱心血库,等等。如今,鸢都义工这个公益服务中心已经有了3万多名注册义工了。




在感动与困难交织中前行

专职的公益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谈及在鸢都义工做公益事务的经历时,办公室主任刘云说道,困难还是有很多的,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资金不足,没有财力保障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没有优秀人才,组织就很难持续健康发展。其次,也会常常遇到不理解,有很多人认为义工就应该无私奉献,把向义工索取当成理所当然的。”

随着鸢都义工的日益成熟壮大,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刘云说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通过团队建设,让机构专业化,以承接更多的政府采购项目。”并且对于义工的无私服务,“人们越来越接受这件事情,从最初的指指点点,到现在的理解、认同,公众开放的心态越来越好。”

尽管专职的公益之路一波三折,然而其间还是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时刻。




刘云认为,很多人参加义工活动都是凭一时的热情,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很少,所以在义工这个群体里能一直做下来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她还把最令自己感动的、一直坚持的义工——纪大姐——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今年62岁的义工纪金霞,人们都尊称她纪大姐。纪大姐体重200多斤,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但是在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上,却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九年前就加入鸢都义工的她,现在甚至还是这里最活跃的骨干人物之一。原来,年轻时历经坎坷、生活拮据的纪大姐,因为晚年享受上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低保,充满感恩之心的她决定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来尽可能地回报社会。

鸢都义工在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举行的护送学生过马路的志愿活动,纪大姐是最踊跃的参与者。夏天最热和冬天最冷的时候,连年轻的义工们也只是偶尔报名来参加而已,然而除非是因为生病实在不能参与,否则纪大姐一定是风雨无阻,一天不落地护送孩子们。连路过这一带的行人们都渐渐记住了这位胖胖的老太太,人们甚至还把纪大姐负责护送的路口叫做“纪大姐护学岗”。路人们都说,无论天气多么糟糕,都能看到纪大姐和交警一起在“护学岗”努力疏导指挥的亲切身影。

除此之外,纪大姐还组织并参与着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每周二、周六固定去敬老院帮厨,为老人们带去水果、点心;积极推动身边的老人们一起参与护学行动;帮扶70多岁、独自一人生活的民间老艺人,等等。用纪大姐的话讲:“年轻人规划十年以后的人生,我的生命很难说在哪一天就结束了,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义工。”

像纪大姐这样默默无私奉献的人,在鸢都义工这里还有很多。刘云觉得,“服务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参加义工的人都是利用自己的个人时间,出力出钱很少计较,他们是一群乐于付出的人,是社会的正能量。”




向专业化、项目化转型

起步的几年间,鸢都义工的公益活动领域较宽,孙志达说,“成立后我们主要开展一些常规化的服务,什么都有,助小、助老、助学、环保,全都包含在内。”2013年9月,孙志达去深圳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展会,这次出席大会的经历使得他对公益组织运作形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在大会上,他发现有很多较成熟的公益组织,都是做得“小而美”的。这令他开始认识到公益服务中,专业化和项目化的重要性。于是,从深圳回来后,除了常规化的服务继续进行外,孙志达开始面向全省招募专业社工。“鸢都义工的团队大,有几万人,虽说大家执行力都很强,但是我们还是缺少会些项目的专业工作人员。”

不久后,鸢都义工招到了一名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梳理也就此开始。2014年,随着越来越多有相应背景知识的社工的加入,鸢都义工这个公益平台的运作也越来越专业化。终于在2015年1月,鸢都义工一个聚焦养老服务的项目,承接到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这也是潍坊市首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

同年,鸢都义工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和机制探索,进一步向专业化、项目化、平台化迈进。队伍建设上,鸢都义工着力打造四个专业团队,分别是由专职人员和稳定的社工实习生群体组成的专业社工团队、由山东部分高校和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工作方面的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督导团队、主要负责志愿活动执行的项目义工团队和管理服务鸢都义工这个大组织的管理运营团队。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使得大家能各尽所长,鸢都义工的团队更加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在机制探索上,除了上述四支队伍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外,鸢都义工还加强了与相关行业协会方面的合作。2015年6月,在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张洪英教授、南都公益基金会黄庆委等专家的支持下,成立爱潍坊公益创新空间,为县域公益团队机构化转型提供支持;组织了高新区首届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等优秀机构和成熟项目合作,提高当地的社会服务水平;组织潍坊公益领袖沙龙、潍坊公益人社群,不断营造潍坊市协作创新的公益氛围。

随着鸢都义工日渐专业化,其工作重心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如今这个公益组织的核心服务,主要定位在农村社区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培育两方面。孙志达说,自己本是出身农村,投身公益也不能忘本,并且“城市在整个发展中从农村获得了巨量资源,应该反哺,事关社会公平。”加之,从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出发,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故而,鸢都义工如今的公益服务着重聚焦在这两方面。运作体系的专业化、成熟化,使得鸢都义工的项目不断承接到中央级、省级、市级财政的支持,机构的运转也逐渐更为流畅顺利。


“黄谷生机”:关注农村“三留守”成员

在向专业化转型的鸢都义工,当下正在做的最大项目,就是“黄谷生机”。

“黄谷生机”项目是一个着重关注潍坊市临朐县北黄谷村及周边四个村的“三留守”人员,希望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搭建一个互助体系的项目。

孙志达认为,社工的志愿服务不是一劳永逸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义工们不能来帮忙的时候,实现自我管理和内部互助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对北黄谷村进行调研,主要想给农村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社工人员和项目资金撤走后,‘三留守’人员还能够互相支撑,做一个可持续的关怀体系。而且当前政府也正在推动精准扶贫,我们发现‘黄谷生机’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精准扶贫的案例,所以现在在山东省内推广得也比较火,很多专家、学者、公益组织的负责人都在给北黄谷村这个地方做一些公益项目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还是比较受关注的。”

今年4月9日,“黄谷生机”项目正式启动,目前针对“三留守”人员,陆陆续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像是在“儿童四点半课堂”上,就有义工老师为留守儿童们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短片,为孩子们讲解恐龙的知识。此外,幼儿绘本阅读课、老人基本居家照料、乡村电影院、文化大篷车等志愿服务也在同步展开。专业化的运行,使得“黄谷生机”也成为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是潍坊市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第一个案例。

 从最初的60名左右义工,到如今的几万名注册义工;从最初的涉及面宽而杂的公益活动,到如今向专业化、项目化、平台化的转型,鸢都义工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提供何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鸢都义工这个平台,汇聚着和折射出的无非是广大义工一颗纯粹的公益之心——“做一些好事”,如此简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