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重拾家门口的自然|社区里的生活

当刘田甜翻看自己拍摄的照片时,发现里面的较大部分都是同一个主角——自然。这是一朵不知名的野花,那是一只穿梭树林的鸟儿……她感慨着:“对自然之美的这种向往和喜爱,真的就在人的基因里面。”
 
刘田甜热爱身边的自然。然而,她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丢失身边的自然,特别是那些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儿童。她遇到一些童年期的孩子,家长替他们在课余时间报上了各式各样的特长班、辅导班等,“而自然教育对他们来说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刘田甜感慨道。
 
她也遇到一些自然知识储备丰富的小朋友。她曾在观鸟活动中问小朋友最喜欢的鸟是什么。“军舰鸟!”有小朋友大声地说。刘田甜问:“真厉害!你从哪里知道的军舰鸟呢?”小朋友说:“我从书上看到的!”“那你亲眼见过军舰鸟吗?”小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没有。”
 
在刘田甜看来,只单方面从书本获取知识,并不能代表着孩子接触了自然。如果孩子和自然之间缺少联结,那么他对自然会非常冷漠,只知道观赏,并不知道保护。对自然的冷漠,也会衍生出人际关系的冷漠,更有可能出现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
 
2016年2月,刘田甜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以儿童教育为切入口,开始专职从事自然教育工作,传播自然博物的方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刘田甜,从媒体记者,到自然宣传工作者,到如今的自然教育专职工作者。

2016年2月成为“你好社区”合作伙伴,目前负责苏州项目点的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开展。


行动宣言
打开自然博物的大门,让自然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行动故事
作为一位母亲,刘田甜关注孩子的成长,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冷漠的一代”,也不希望他今后生活在一个冷漠的社区和社会里。
 
刘田甜有一位三岁的孩子。姥爷宠爱孩子,会给他喜欢的一切。然而刘田甜并不希望孩子如此与自然相处,她时常教育她的孩子:“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你要爱护所有生命,不能随便地摘花草、逮鸟、捉昆虫。”她希望孩子过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刘田甜的定义里,自然博物就是对自然充满好奇心,想去问一朵花的芳名,想去听一只鸟的歌声。当自然博物成为一种习惯,自然便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与自然共存共生。

刘田甜的自然笔记,她时常带着小朋友描绘自然
 
刘田甜时常组织小朋友和家长们一起,以大自然为教室,讲述花鸟虫鱼的故事。这是珠颈斑鸠,那是萤火虫;蝴蝶和蛾子怎么辨别,蜘蛛丝又有什么样的触感;拿起画笔描绘自然笔记,把凋谢的花朵做成标本……在“你好社区”苏州项目点——正荣国领社区,刘田甜组织的自然教育活动已经开展了近半年,自然博物带来的自然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形成。


植物标本装饰品
 

然而,城市社区的自然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新兴概念,当下的主流教育价值观仍然是以学校学习为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大多抱着猎奇的心态而来,也许恰巧这周末有空,那他们便来玩一回。然而,自然教育真的只是满足闲暇时的猎奇吗?刘田甜并不这么认为。


自然教育活动开展
 
小朋友在进行自然博物、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开始学会了认真观察自然,从而知道生活中的食物来自哪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应该只是口头的诗句背诵,更可以是他们所亲历的自然万物生长。在这样的链接中,他们才能更具备同理心,更能对自然心怀感恩之情。
 
社区里的居民带着孩子走下楼与花草树木接触,也与邻里接触。从陌生到熟稔,是自然教育能给一个社区带来的改变。自然活动促进了社区交流,社区和谐打破了人际冷漠。
 
自然博物的目的不止是“感恩”与“促和”,还有“保护”。
 
孩子的自然知识来源大多是书本和视频,自然博物的方式则给予了他们契机,去接触真实的自然。孩子是未来。建立他们与自然的亲密链接,引导他们自发地、更好地保护自然,从而让我们的未来、社会更加美好。“这才是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刘田甜说。



刘田甜教小朋友认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