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lk直播回顾:社区公益市集的n种创意

什么?你因为有事错过了7月24日的直播C-Talk?

很多重点还想再复习下?

没关系,所有干货内容我们都为大家打包好了,让我们一起回顾当时的精彩内容吧~


历下善治公益发展中心

孙璐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三次市集的升级打怪历程

第一次市集,什么都不太懂。当时觉得美观漂亮、好玩有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为每一家社会组织都制作了印章,并用了很长时间提炼口号。市集上每一个出摊的人都有围裙,背景板,当时还找到兰慈音乐,他们的乐队为我们吸引了很多人气。

5天的时间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能够共同参与,全情投入。当时布景还用到了【动线】的概念,将市集当中的帐篷摆放统一,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在关键节点上我们摆放了大型展板,参与者通过地图顺着摊位搜集印章,完成整体的体验,还获得了一些小的纪念品。

第一次市集的感受:尽量选择一些人流量很高的区域位置;市集一定要好看亮眼,能够迅速跟别的商业市集区分开来,展现与其他社区市集不同的地方;社会组织的展示,一定要多元。各地的社会组织、政府、社区、居民、商家,都能够被看到和被体验到。

第二届市集,我们沿着第一次的经验做出了创新。首先增加了网红体验墙,让居民停下来打卡拍照,同时感受到这背后公益理念的传达;其次我们明确做出了市集的分区——主舞台、社工区、特殊儿童服务区等;同时,我们前期还做了一些预热,让更多的人帮助我们在朋友圈转发图片,不停地告诉大家我们要做市集了,而且我们的市集还跟别人的不一样。

第三届的市集,我们又有了新的创意。这是第一次有社区社会组织站出来说要为自己的项目筹款;也是第一次我们大大提升了公益组织的体验感,第一次组建了正式的宣传群;第一次与本地一些大的网络媒体和纸媒一同开展宣传,第一次拥有了正儿八经的宣传片......


感触

市集的形式是以什么为主?公益如何呈现地更有趣?怎样跟商业元素做好协调?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地参与?如何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都是我们需要不停反思的地方。

在我看来,第一,文创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与现在的文创团队经过三年持续的合作,在理念、居民关系、社区的认同感上已趋于高度一致,他们也会从商业角度上给我们很多建议,督促我们成长。

第二,建议大家一定要全程使用同一个名字。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和认同感。

第三,不同方面的需求我们要尽量协调,政府,商家、社会组织、市民、志愿者等多方需求,都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每个环节尽量做闭环,尽可能让每一个地方都增加体验的环节,每个环节都设计出能够让参与者留下加入我们的机会,保留他的联系方式。

第五,持续保证好我们的供应链元素。

第六,做到好玩有趣的同时,将公益理念体现出来。



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

杨彬:志愿落地,爱心传递


我们如何做市集?

首先,策划市集的活动,制定出大致的方向,我们街道48个居委会分为4个块区,齐心协力投入到每年4次的公益市集之中。每次市集的前期策划我们都会制定好一个特定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会确定以哪些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第二,活动的宣传非常重要,前期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居民微信群,社区报来招募市集的摊主,同时制定相关规定。每一次市集会通过不同信息平台发布,义卖期间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来扩大影响力。市集结束后,会把此次市集的开展情况同步推送到公众号、基金会官网、社区报、浦东时报等等平台,扩大我们的辐射范围。

第三,对市集的场地的选择,尽量在比较开阔,人流量可观的大型广场上开展市集活动。

第四,要注意有些活动是以卖为主,这就要求8成新以上的物品,摊主必须提供机构的营业证书,登记证书等资料。我们希望每一个摊位卖出去的物资不会有后续投诉等问题,所以目前不接受食品和旧衣物的义卖,保证义卖的高质量是我们需要组织到位的。

第五,关于费用,我们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合作,慈善基金会是有公募资格的,所以每次的活动他们是主办方,我们是承办方。所有义卖当天的费用,会全部先交到慈善基金会,后续以项目的形式式把费用申请下来。

最后需要大家非常重视的就是市集现场的安全和秩序的维护,我们会招募更多的志愿者,街道城管队员,社区安保队员,来帮助我们维持市集的秩序。为处理突发疾病的情况,每一次市集都设有专门的摊位摆放小药箱,并且请社区医院的医生来到现场全程为大家保驾护航。


感触


从2015年到现在,不管是中心也好,基金会也好,我们通过做这样一个“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的公益市集模式,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宣传。每次的市集活动全部结束以后,会跟所有摊主做一次沟通,把本次市集的情况进行交流和复盘,探讨活动的不足和优点,也是为了下一次的义卖活动更好地进行。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社区志愿活动落地,爱心也在一次次活动中传递。



圆桌对话


军军:从杨秘的PPT当中,模式总结是写了“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的一个模式,你觉得它的优势是在哪里?它的劣势又是在什么地方?

杨彬:刚开始做市集时,更多的是选择跟居委会的合作,但觉得稍微有一些单一,后来吸引社会组织进到市集来,发现会带来更多不同的碰撞,比如现场的一些手工参与活动,这些互动就让我们的市集“活”了起来。这样的模式能够吸引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这就是最大的优势。劣势上,因为我们的宣传可能还不够广泛,所以来参与的企业都是一些周边的小企业,我们希望以后会有一些大企业能够加入进来。

军军:璐璐,请问你们做市集的时候,这个模式是已经构成了吗?你们市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背后的市集目标是什么?

璐璐:在做第一期市集时,首先的想法是让社会组织能够互相磨合下来。第二个目标是想要去改变大家对公益的认知,包括公益组织的活动形式与筹款方式的认知。第三,如果公益组织自己不肯走出去,不肯跟商业合作的话,影响别人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能跟更多商业有一个深度交流。我们的目标更希望能够让抱着不同想法的人在市集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所以我们更开放,更包容,社区、辖区的一些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我们想让基层干部和政府去理解,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是自下而上的,是自发的。

军军:我想请两位聊一聊,社会组织都这么看重“融合”,它到底在公益市集当中发挥出了它的作用了吗?是不是为市集起到加分作用了,目前你们两位的观察是如何的?

璐璐:我觉得市集是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我们机构的孵化计划围绕着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与居民,还有社区干部,市集是让多方主体在这个地方去融合碰撞,去理解彼此不一样的身份和想法,居民的生活不是只有公益,但公益的理念,公益背后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这部分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我们的社区社会组织在这个过程当中更理解多元群体在社区当中的不同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居民也主动能够提出精细化的需求。不是每个人非要接受你的理念,然后参与到你的活动当中,成为你的志愿者,工作者,成为你捐赠的人才叫有影响,而是他开始从他的生活里去做出改善,这样价值意义更大。

军军:请杨秘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考虑社会组织的角色?

杨彬:其实大家对社会组织不见得都很了解,特别是社区的居民。我们也希望通过公益市集的平台,让社会组织能够宣传自己,让居民能够了解到这些社会组织。另外在市集,会有一些垃圾分类的宣传,会请环保机构现场做垃圾分类的展示,通过一些游戏让大家更快更好地接受垃圾分类。同时我们也通过市集的平台,能够更加直接直观地跟居民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也是为了明确今后服务的方向。这里是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好的机会。

军军:大家在市集里面有去做一些筹款,我们也看到当你的市集做得越大,你的成本是越高的,所以刚才也提到了筹款的实际的产出跟它的成本的对应的可能是不对等的。是不是在市集里一定要去融合筹款?另外成本到底应该怎么消化?毕竟我们是公益组织,不是商业组织,成本也是需要去考虑的,我想问问两位是怎么思考的。

璐璐:我们现在完全由政府买单,原因是更多地展现民政工作。我们也确实接到了一些商圈的主动邀请,愿意承担成本去做市集,但最后没有做的原因在于操作起来实在太累,看似成本是10万块钱,但实际上没有将人力精力的投入算作在内。我们跟商业市集不一样的地方,是参与式的形式,每一次都要有大量不同的人参与到过程中讨论。但这确实是一个过程取向的,不是以结果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市集本身传播的公益理念,意义更为重大。其次,我们现在用的方式是物料尽量重复使用的,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杨彬:我们每一次的成本,项目组成员都把它控制的很好,基本上都在当次义卖预期中,所以未来做承办不只是基金会来做,可以多请几家机构或是社会组织一同参与,成本共同分担。除成本以外,还会考虑市集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是不是达到当初所说的对所有参与的机构、单位的宣传展示和资源链接的服务;是不是完成了对居民的承诺,是不是达到了所有参与者的预期,是不是有更加多元的人群参与进来。

希望这次的C-Talk·有一说一栏目能带一些经验和思考,两家社区平台机构的热情参与,全情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社区多元力量参与的更多打开方式。我们也期待后面更多的内容同大家一起去解锁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社区的本土化之路的探索,下次的有一说一栏目我们再会~


文 :雯丹
排版: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