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家楼下的公共空间营造:耕读活化社区

文∕徐婷(厦门大学学生)

图∕受访者提供


当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社区作为城市里的空间单位逐渐成为热点议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然而,城市高楼里的防盗门总是“砰”地关上,砌上一堵心墙,隔开邻里距离。

 

一批行动者开始思考:社区该如何营造才能活化?
“我们想重新链接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房子仅是一个居住空间,不是一个文艺生活、社区生活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是:房子的建成时间很短,但一个好的社区养成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怎样的社区是大家希望一直居住的社区呢?社区里面邻里之间冷漠、自然缺失,这些是不是问题?如果它是问题的话,那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周秋华说到,她是“你好,社区”项目(文中写为“你好社区”)的负责人。



“你好社区”姐妹花


在观察社区的时候,你好社区的成员们发现:社区内的绿化空间并没有很强的互动性,化肥、农药培植出的“景观式”绿带,只有提供观赏的功能。此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郊区旅游或是自然体验旅游的流行等因素,也促使他们开始思索将农业元素引入社区绿地,建设社区农园。
 
传统认知里,亲近土地与自然多出现在郊外或者农村,而在你好社区的成员看来,社区农园就可以让居民在家楼下实现与自然的拥抱。“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园”周秋华如此说,“我们想重新链接人与土地,社区与家园之间的关系。”

 


在家楼下与自然拥抱


2014年,“你好,社区”项目在正荣基金会的资助下发起。项目涉及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社区支持、社区营造沙龙探讨三大块,致力于以社区营造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社区里的问题,拉近邻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其中,公共空间营造主要分为“社区书院”和“社区农园”两大类,目前已经在苏州正荣·国领和长沙正荣·财富中心落地。

社区农园:让农业进城

2014年12月,你好社区推出以“社区种植”为特色的空间营造项目,进行阳台菜园和庭院菜园实验。在此基础上,2015年5月,你好社区在苏州正荣·国领推出“社区农园”项目。社区农园占地两亩多,农园模拟了村庄的农业生态,将种植、养殖等功能引入到社区中,让城市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体验农耕文明。这几亩户外的公共空间与景观融合,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减少居民的排斥度,增加互动的可能性。

 


苏州社区农园


周秋华说,这几亩地的重点不在于生产力,不在于产量,而在于人。这是人们认识隔壁邻居的机会,促进邻里交流才是这个项目的初衷。她用了一句歌词来描述社区农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她认为,社区规划中融入农业的元素后,人们的吃穿住行都可以通过农业元素找到缩影。同时,人们通过参与农园活动,会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农业、珍惜粮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劳动协作也会更加融洽。
 
然而,周秋华遇到的情况是:有些社区居民并不能理解社区农园的理念。其中,就包括了一批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的人,他们并未忘记农作物的生长方式,认为这是农村的东西,与城市没有联系。但是,还有一部分居民,有着往前三代都远离土地的背景,他们对农作物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这些东西好像是在超市里长出来的”、“这些食物只是简单的消费品”的层次上。

 


苏州社区农园一角


“既然(对农作物)没有感情,你要去谈热爱、谈理念,都是非常困难的。他从来没有见过一颗白菜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成收获的过程,那这些东西其实是一种小的缺失。”周秋华说。综合考虑后,你好社区把自然教育的受众转到儿童身上。“我们相信只要有儿童的参与,这些美好的变化就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刘田甜教小朋友辨认植物


今年二月离职的刘田甜现在正专职社区农园自然教育的推行工作。她希望以大自然为教室,以花草虫鱼的故事为教材,让大伙伴、小伙伴们远离自然缺失症,发现身边不经意的美。“做这个事情主要还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刘田甜原来是一名媒体人,因为热爱自然而转行做起了自然教育。
 
刘田甜倾向于亲子教育的形式,在设计活动时加入家长协助的环节。“一方面是建立他们亲子关系的连接,另一方面家长也和孩子在一起吸收这些东西。”她的自然教育策略,是从自然观察的角度去引导小朋友,从自然知识的角度去引导家长,而家长在今后的生活中再持续地引导小朋友发现和热爱奇妙的自然。

 


小朋友们在观察植物


在社区农园,他们一起去观察近在身边的自然;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做自然笔记,将动植物留在纸上,并标注它们的“芳名”;他们会收集一些自然物,做成标本;也会做废物利用的手工和栽花种菜的园艺……他们在推送文章中诗情画意地写到:“我们每天都会遇见大自然,一朵野花,一只飞鸟,一篇凋零的书页,一阵轻柔的微风。拿起画笔,把大自然记录下来,以‘自然笔记’的形式记录每一天。”


社区书院:重拾亲子阅读与生活手作

在你好社区的项目设计中,文化的传播同样重要。因为活动大多在室内开展的缘故,“社区书院”的活动频次比“社区农园”更高。

 


苏州社区书院·图书墙


社区书院的两大功能,就是阅读和手作,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公共空间,让社区居民能够自发地组织兴趣小组、公益小组等,开展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而作为社区的初期建设者,这些活动小组最初的建设者只能是你好社区的成员。刘苗苗就是其中之一。

 


苏州社区书院·手作空间


刘苗苗是苏州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当初因为偶然机缘了解到你好社区项目,并且“一见倾心”,所以就选择在社区书院呆了下来。她热爱的是推广亲子阅读教育。
 
在刘苗苗所见到的家长中,对孩子的教育充满耐心的居于少数,她很难看到一位家长能够坚持每天与孩子一起读书。基于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刘苗苗开始着手社区的儿童绘本教育和拾忆手作。她希望通过这项活动的举办,能够给一些家长带来启发,从而每天都能与孩子交流;同时,也能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自发举办绘本阅读小组,使得读绘本成为这个社区里的一大特色。

 


刘苗苗上亲子阅读课

 
今年3月中旬,儿童绘本教育在刘苗苗等人的努力下拉开序幕。活动中,她会选择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绘本,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地各抒己见,同时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亦或是设计与绘本主旨相关的活动,将社区附近的孩子带入到绘本中,让孩子与父母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因为参与免费、距离较近,活动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孩子家长也很认可。这与她的项目计划不谋而合。她也在规划后续工作:“项目初期是在这个小区里踏踏实实做绘本活动提升能力,再扩展到更大区域。”她尽量把时间固定下来,让孩子们养成“到这个点就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听绘本故事”的惯性思维,以此来更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同时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我们的草木扎染作品


同时,拾忆手作也紧锣密鼓地筹办起来了。4月初,他们开展了第一次活动——草木染。看着被染成绚烂颜色的布挂满一条绳子,刘苗苗欣喜地写到:“各种扎法,各种套染,才成就各种传奇的图案与颜色。大家伙都太富有创意啦!每一个作品都是那么的喜欢!”
 
草木染是拾忆手作一个成功的开始。接下来,拾忆手作准备每月邀请一位苏州当地的手艺人来教授大家一些手工,可以是酒酿、牛轧糖,也可以是陶艺、布艺等。

公共空间运营:社区居民是主角

你好社区的社区农园和社区书院并不是完全隔开的两个项目,它们通过“种子墙”等方式紧密联系。“种子墙”计划由当地生态农夫和社区居民共创。农人可以分享和交流种子,提供并获得在地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社区居民可以体验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联结自然,回归本源。另外,农园为书院活动的开展提供自然素材,而书院的教学手作也可以是农园里的知识。二者的相关课程可以延展与融合。

 


苏州社区书院·种子墙


社区农园在设计上强调着:参与、引导、创新。作为社区的一个公共空间,它承载了很多必要的服务功能,满足着社区里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上至老年人,下至小朋友。“我们计划在3年内构建一个能够达到社区自主的耕读社区,将打理的权能移交给社区居民和志愿者。这些空间最后需要对整个社区开放,尤其是那些需要空间进行集体活动的人。”周秋华介绍说。
 
“社区农园和社区书院的本质是一个公共空间,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空间,会和社区居民产生很多互动,没有理由会废弃。当然,好的管理也是维持的关键。再好的设计如果没有后期好的管理经营的确也会有废弃的可能。”周秋华说。

 


社区居民参与


你好社区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但它也为公益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他们在各地举办沙龙等活动,将项目的理念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使得社区公益项目遍及各地;另一方面,他们开辟了社区建设的地产维度,在社区建设时就将社区营造的元素纳入进去,以吸引购房者。
 
社区农园和社区书院等项目,是社区建设的一大趋势。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收益问题、物业问题、城管问题等。“可是方法总比问题多。如果这还是有价值的事情,你好社区会支持和推动这件事情!”他们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