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所社区大学的公益实践——福建日报

文章来源: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3-09/18/content_672044.htm?div=-1@

    

    9月7日,星期六,林冬昀一吃过晚饭就往高殿社区赶。晚上7点半,她要到社区大学英语班授课。

    当天来了15名学生。上课前,林冬昀拿出自己打印的板书材料发给他们,这节课讲有关到机场搭乘飞机的内容。“常常有学员中途加进来,担心他们跟不上,所以讲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比如住旅馆、坐飞机。”林冬昀说。

    学了马上就能用,也是学员们最大的愿望。当天听课的学生里,年龄最大的陈彦妮已经50岁,她希望学一些日常用语,以便今后出国旅行时用得上。

    学员们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零基础,一个内容往往重复教好多遍,但是他们都很用心听讲。“让我讲十遍二十遍都没关系,我很乐意,每次上完课心情都很好。”这位厦门华夏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师说。

    办在社区里的大学

    高殿社区大学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厦门湖里团区委、高殿社区居委会联合兴办,试运行一个月后于今年3月正式开课。

    每周二到周五,每晚安排两到三节课。“主要是限于教室资源不足。台湾的社区大学每周都有上百节课,我们暂时做不到。”高殿社区大学负责人陈黎仙说。

    今年46岁的陈黎仙是厦门人。她曾前往新加坡做了10年的华文教师,去年回国后加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致力于平民教育的推广。

    虽然社区大学在国外发展得红红火火,甚至发展出纽约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但在国内完全是空白。陈黎仙也是加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后才开始接触,之前对此毫无概念。

    用陈黎仙的话说,高殿社区大学是一群理想主义的人在构建书本上没有的“乌托邦”实验。

    “这是全新的东西。社区大学通过设置一系列课程,建立起一套体系和计划来实现期望的教育目标。这突破了以往那种欠缺管理和组织的零散的培训模式。”陈黎仙说。

    陈黎仙的社区大学构想源于一本台湾社区大学的专著,她花了几天读完,好像一下子顿悟了,心头浮现出社区大学的样子。在与湖里区团委副书记杨盛交流之后,理想变得更加清晰,她便照着去做了。

    高殿社区大学开设三大类课程,包括学术课程、社团课程和生活课程,共有30门课,另外还有5门公益活动社团课。课程设置重在学以致用,如企业管理、商务英语,还有礼仪、中医、书法、心理健康等。

    社大的理念采取台湾政大教育研究所冯朝霖教授的“Three H”观点,即学术课程对应头脑“Head”,社团课程对应心“Heart”,生活课程对应手“Hand”,同时修习三类课程以达成全人教育。

    社大学制两年,实行学分制,学员在修完一定学分后取得各阶段及最终结业证书。为了让学员能三方面均衡发展,社大要求学员选课要兼顾学术、社团、生活三类,必须完成学术30分、社团35分和生活35分,才能获得结业证书。

    对于缺课的学员,陈黎仙制定了两种惩罚性措施:取消学分;或者参加周末义工活动,当作补课。

    “学员在厦门各地上班,有时因为加班或天气原因而缺课,我们也能谅解。这么做是希望学员能像正规大学的学生一样风雨无阻。”陈黎仙说。

    纯公益遭遇信任危机

    虽然高殿社区大学在理念上脱胎于台湾的社区大学,但在运作模式上有所不同。

    “台湾的社区大学教师是领薪水的。学员出一部分学费,社区和政府各承担一部分。”陈黎仙说,“但对于我们,支撑的动力是爱心和信念。”

    高殿社区大学是一所纯公益大学,老师来讲课不领工资,学员来听课不交学费。但也因如此,在创办之初,陈黎仙遇到不少打击。

    首先是招生遭遇信任危机。“社区发了通知,报纸登了广告,志愿者发了传单,但直到现在,本社区来的人还是不多。找人一了解才知道,是人们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陈黎仙说。

    社大招募老师也存在困难。现有的老师很多是陈黎仙通过自己的人脉和朋友圈介绍的,然后逐一拜访沟通。幸运的是,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公益活动都很愿意参加。

    近一年来,每天登记学员、招募老师和安排课程,把陈黎仙忙得团团转。“太佩服她了,一个人包办全部的行政、后勤,撑起了整个学校。”高殿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仁忠毫不掩饰对陈黎仙的赞美。

    社区大学就办在高殿社区的办公楼里,社区提供两个房间,白天社区用,晚上给社大做教室,水、电、空调免费供应。

    在陈黎仙看来,这是暂时的无奈之举。学校要发展壮大,校舍问题今后一定要解决。

    “在台湾,社大与学校共用校舍,是标准的教室。我们做不到。台湾学校是私人的,可以租用,而我们要经过教育部门同意。主管部门出于校园安全考虑,批准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我们是公益性质,也没钱租校舍。”陈黎仙说。

    杨盛多次鼓励陈黎仙:“我们现在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具备了条件,而是有必要。我们在最困难的条件下把学办起来,如果再有来自外界的一丁点儿帮助,都会感到惊喜。”

    在杨盛看来,高殿社区之于湖里区,与湖里区之于厦门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工业区多,外来人口多,而且外来人口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

    “一个地区的发展,人的因素很关键,要么成为助力,要么成为阻力。80万外口中,很大一部分教育程度在初高中水平,说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杨盛说,“要提升人的素质,除了教育别无选择。”

    杨盛下定了走教育之路的决心后,曾找了不少NGO组织交流探讨。彼时,陈黎仙正在为推动平民教育而奔走,其设想打动了杨盛,双方开始了社区大学的探索。

    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15万多、本地户籍人员仅1万出头的社区的当家人,陈仁忠也一直为如何促进外地人口融入本地生活、打造和谐社区而绞尽脑汁。在听了杨盛和陈黎仙关于社区大学的构想后,他眼前一亮。

    “这个想法好,它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本外地学生在一起上课,成为了同学,关系也会比较融洽。而且这些老师这么有爱心,爱的正能量会通过学生传播、传递。”陈仁忠说。

    希望成为样本校被复制

    高殿社区大学设立的初衷,除了提升外来人口素质、促进本外地人口融合之外,还担任着成为一所样本校的重任。

    “我们要把它复制到厦门其他社区,甚至厦门以外。”在陈黎仙看来,高殿社区大学成长的每一步都将成为后来者的参考。

    陈黎仙每周末都带领义工或者缺课学员组成的团队走进社区,开展爱心活动,一方面贴近社区居民,同时向他们展示社大。

    经过半年树口碑、攒人气,如今生源已不愁。“有时候一天好几个人来报名,都是朋友、亲戚介绍来的。”

    教学方面还需要调整。林冬昀在英语班上了一节课后就发现,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同样的内容,有的觉得简单,有的则说太难。听说这一情况后,陈黎仙设了一个入门班,分流了一些学员。

    对于老师,如何深入浅出地把知识讲出来,是个考验。在社大开设“快乐理财”课程的宋刚,身份是一家投资理财公司的CEO,在金融行业有20年的积淀。为了把课讲好,他把上课的讲义前后修改了4次,最后打造出一门招牌课程,深受学员的喜爱。

    按照陈黎仙的计划,下一步是完善教师团队建设和解决学员中途插班的问题。“现在是起步阶段,品牌还没有打响,对于学员不能要求太多,对教师也不能挑三拣四。但长远来看,这样是不行的。”

    她心里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想,希望在厦门其他社区建立同样的社区大学,通过爱心捐助,以及毕业学员捐款的方式募集资金,供养一只专职化的教师队伍。“老师每天在不同社大上课,可以领薪水,到时候社区大学老师也会成为一个固定职业,不必像现在这样靠着人情关系来招募了。”

    目前这一计划已在进行中,由陈黎仙等50多人发起的厦门社区大学发展协会正在向厦门民政部门申请备案。这一团体的职责便是负责招募社大教师队伍,宣传社大,让社区大学为更多人熟知,促进更多的社区大学在厦门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