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回归社会价值,支持公益创新

前言

2022年7月1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三次分配背景下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路径”主题研讨会在上海顺利举办。正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婧受邀参加会议,做分享发言。以下内容整理来自徐婧的现场分享。

0.jpg

大家好!我是正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婧,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首先介绍下基金会:

1. 打个照面

正荣公益基金会由正荣集团于2013年3月捐资成立,我们的愿景是让公益多一点想象,成立至今项目行动覆盖全国30省份,合作公益组织400多家,搭建了一套快速有效的行动响应机制和一个活跃多元的公益伙伴网络。我用3个关键词概括我们的特点:一是“自主”:我们定位做一家公共基金会,在与发起方企业保持良性合作的同时,实行独立运作,关注公共议题,支持公益创新。所以,即使2022年以来发起方因特殊原因不再为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我们依然能坚持下来。二是“创新”:我们倡导把钱花在刀刃上,以小额资助的模式,去覆盖公益的盲区。比如,桥畔计划率先资助公益组织的行政成本,正荣专项救灾率先支持民间救灾组织的行动成本,和平台率先关注枢纽型公益组织发展等。

三是“多元”:我们不限定领域,每个项目官员可以去整合资源,做自己感兴趣、有价值并符合基金会理念的项目。基金会则努力为项目官员提供好平台服务,包括合法合规、财务行政、品牌传播、透明公开等。

2. 回归社会价值

自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通过正确价值理念的引领,第三次分配鼓励社会力量以自愿的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从而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组织在这当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我想,首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回归社会价值。对于慈善组织而言,我们的行动一定是朝着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努力的,能创造社会价值,带来社会改良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我们存在的价值就会变得很低。慈善组织要回归社会价值,需要清晰自身的定位和使命,精准认知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专业、持续的项目行动来推动实现目标,创造社会效益。过去几年,正荣公益基金会做了很多的公益探索,也有过许多失败的案例,我们从这些案例中学到的第一条教训就是,做公益仅仅有情怀是不够的,既要永葆一颗火热的心,更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做好专业能力建设。

3. 开展捐赠人服务

在回归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慈善组织还要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做好捐赠人服务和捐赠人教育,乘着第三次分配政策的东风,激发和引导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更有效地参与公益事业。在我认识的公益伙伴中,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在这方面做的很出色。他们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他们的价值,我觉得特别有启发——“我们相信,每个社会个体都拥有参与公益、实现价值的动力和能力。我们的价值,就是将这份潜能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陪伴和支持公众发现公益参与的快乐,促使公益参与者成为整个社会正向改变的驱动力,并从中收获自我成长的幸福。”慈善组织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而埋头苦干,也需要经常思考,如何给到捐赠人更好的反馈,让他们更快乐、更自主地参与公益。不同的捐赠方,其需求或诉求会不大一样。比如,对于企业,更多的诉求在于能够助力提升他们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品牌形象;对于大额捐赠人,更看重的是项目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能有效实现他的公益理想和目标;对于小额捐赠人,则更看重透明度和项目反馈,希望看到钱花在了哪里,有哪些进展和成果;对于志愿者,更希望参与和体验项目,与受助对象直接产生联结……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行动。此外,慈善组织也要参与捐赠人教育,引导捐赠人理性认知公益,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去迎合捐赠人的感性情怀甚至是错误认识。通过捐赠人教育,倡导现代公益理念,让捐赠人看到:公益是理性、多元、专业、互助的;不是只有传统慈善中大篇幅的催人泪下,更有现代公益中充盈于耳的欢声笑语;不是散布让人窒息的绝望,而是传播充满朝气的希望;不是嗟人之食的卑微,而是互助有爱的尊重。

4. 拥抱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敞开怀抱,积极尝试借用互联网的平台,去整合媒体、明星、企业、各不同圈层的群体,开展公众倡导和参与。比如,我们之前有一个喜公益项目,是一个关注边缘人群的项目。怎么去引导大家关注边缘人群呢?在2020年的“世界人口日”,项目联合发起WE ARE ONE公益倡导行动,在7·11当天进行了8个小时的直播,我们邀请到30多家关注不同人群的组织参与,通过直播走近露宿者、家政工、打工诗人、跨性别等多元群体,让更多人学会看见,打破偏见。这次活动还获得了正荣商业全国商场的广告支持;界面新闻、凤凰网、新浪公益等报道;演员韩三明、姜瑞佳等多位名人参与助力。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总结的关于“开展公众倡导和参与”的经验是:1、找到公众关注的、感兴趣的议题,引发公众共鸣;2、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参与方式要简单、便捷、易推广;3、要有开放和共建的思维,千方百计找合作方,并且让合作方能真正参与,有存在感,有出力,有共赢。

5. 做好透明公开

社会力量更大程度地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也伴随对慈善组织更大力度地监督与问责。如何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只有公开透明,才会有公信力。这一点其实不难,只要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对照相关要求,把工作做细致,就完全可以做到。
比如,我们主要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做信息披露,基金会的官网就是一个公开的后台资料库,公开机构的管理制度、审计报告、年检报告、年度报告、财务报告、捐赠情况等信息;实时更新机构动态、项目动态。除此之外,我们还专门编制每季度的收入支出明细表,让普通公众也能轻松地看懂基金会的每一笔收入支出情况。基金会从2014年起就持续以满分位列基金会中心网透明指数榜第1名,入选福布斯2015中国慈善基金会榜第12名,并上榜界面新闻2019、2021透明慈善公益基金会榜单。

6. 企业公益基金会的思考

在第三次分配政策的推动下,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企业公益基金会,投入公益慈善事业。所以,在最后我想特别分享下,作为一家非典型的企业基金会,关于企业基金会可以怎么做,做什么的一点经验。首先,企业基金会要建立专业的团队来负责管理基金会的运行和项目的开发,要争取一定的自主权,避免“唯老板马首是瞻”。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能够创造价值;要做到项目运作和财务管理的透明和规范,要有章法,要经得起质疑。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跟企业的高管多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认同。其次,企业基金会要跟企业保持紧密的联动,但是又不能只为企业服务。在一个由多方力量构成的生态圈里,企业的影响力是单方的、有限的。而企业基金会却能在其中打造一种“集体影响力”的能力,同时也展现一家企业所缺的公信的立场,去整合企业、政府、居民、民间NGO、社区公益领袖、社团组织、志愿者、义工等等多方的资源,积累和激活社区资本,有效应用这些社区资本。第三,对于一家企业基金会而言,很重要的一项社会责任就是支持公益创新。创新是有风险的,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不大可能去冒险,而基金会是具有冒险性和试错性的,所以更该扛起公益创新这面大旗。现实中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先定一个小的目标,从一个小的项目开始,以小额资助的形式支持公益创新。
总而言之,第三次分配将为慈善组织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我们的行业还不尽成熟,有些组织还在萌芽生长,风雨时有,挑战常在,但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绽放勃勃生机,把阳光、把氧气、把生意洒向四方。

愿我们相伴同行,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而思想,而行动,而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