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人物04】杨东平:农村教育如何超越应试教育


由搜狐教育与LIFE教育创新、国家图书馆、单向空间联合推出的“为生活重塑教育”系列演讲会第二场于3月28日举办,沙龙的主题为:从应试教育突围——教育与生活。以下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发言:
应试教育为何打而不倒、愈演愈烈

困扰中国教育的有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应试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化。中国各种教育问题都可归纳为这三个。其中,应试教育的问题覆盖面最广,我国城乡的学生都被笼罩应试教育的雾霾之下。而且这个情况持续了很多年,愈演愈烈,屡禁不止。

 

对此,有几个理论解释。第一个认为是供求关系失调,因为群众要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短缺的,所以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我们扪心自问,与10年前、20年前、30年前、50年以前相比,我们的学龄儿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很明显,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而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优质学校占到学校总数的30%到40%,怎么会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了呢?

 

第二个解释是文化决定论,认为儒教文化圈望子成龙、考试至上、分数至上,东亚国家都一样,谁上台都改不了。这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文化传统是一个大的背景,并不能对近十年来应试教育的恶化做出直接解释。同样在这个文化背景下,80年代的时候小学生、初中生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压力巨大、痛苦不堪。显然,文化传统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个是独生子女政策。现在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把他当做天才来培养,不管家长的教育背景如何,都想让孩子上到博士,这就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第四个是高考制度,认为高考制度没有改,小学、初中没有办法。这个说法也是似是而非的。高考的指挥棒并不会一下指挥到小学、幼儿园。初中的教育生态是中考制度决定的,小学的教育生态是由小升初政策决定的。所以,今天在中国出现的严重的应试教育,背后有一些实际的制度和价值的原因。制度性的原因就是我们多年来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造成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以及入学规则不公,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

 

我今天要讨论一个更重要的背景,也就是说我们的应试教育到底从哪儿来的?现在的学校教育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奠定的。这种学校制度沿用了大工业生产的概念,把学校变成一个教育工厂,大批量、统一规格地来培养学生,把学科知识由浅入深、分门别类,用班级教学制的方法将知识填充给学生。这是西方的传统教育,学校的功能就是传递知识,是一种学科中心的教育。到了20世纪以后,这一价值已经被颠覆了。20世纪初,美国杜威倡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教育太阳系的中心不再是学科知识,而是儿童,用“儿童中心”的教育取代了“学科中心”。这样,学校教育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围绕青少年的生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确定中等教育的七个基本原则,包括健康、道德、公民素养、有效的家庭成员、良好的邻里关系、必要知识过程的掌握、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等等。

 

20世纪初杜威倡导的教育改革也同步地进入了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影响。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教育启蒙起初是由于战争,后来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全盘否定西方,全面学习苏联。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与德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是一脉相承的。于是,我们重新回到19世纪的学校,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三个中心。这个情况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当代应试教育就是中国科举教育传统与西方传统教育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所以,今天中国学校的面貌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看不到。我经常说,我们其实还处于一种前现代化的状态,也就是说还没有完成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现代教育的启蒙。这是我们必须要弥补的欠下的一课。我们要为生活重塑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教育和生活的联系。陶行知说,生活教育的概念是“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善的教育。”教育是为了改善生活,是为了增进人的幸福感,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受苦受难,为了让学生感受痛苦和失败。

变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新

我们今天要重新恢复教育中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使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而服务。大家会有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可能吗?面对强大的应试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有无力感,我们真的能改变这个现实吗?或者说如何改变这个现实?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大系统,千百万的家长、学生、教师、校长、政府官员参与其中。我们不大望有人登高一呼,改变教育的现状。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活动,是在基层、在学校和教室中发生的。真正的教育变革,需要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特别要重视自下而上的自主创新,需要有一大批勇于改变的家庭、学生、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家办学。

间已经出现了多元的教育探索

事实上,基层意见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改革案例。山西新绛县的一个示范性高中,他们从高三着手进行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程改为讨论课、展示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反馈讨论问题。教室放两台电脑,纯粹知识性的东西让学生百度一下即可。下午就不上课了,学生自行安排。家长到县政府抗议学校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品。省教育厅很支持学校,给家长做工作。最后改革的效果出来了。第二年高考,学校二本上线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这对于农村高中,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的家长也在改变,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上名牌大学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发展、自主性、创造性更为重要。北京、上海、广东都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学校,有一个“源泉学校”,招了二三十个公办学校不收的学生。他们把高中的课程进行了重组,让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这些被公办学校淘汰的学生都学习的非常出色。所以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挑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主动的参与,都会有很好的表现。所以,即便在今天严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每个家长、老师、学生其实还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说只有死路一条,只能题海大战,拼时间、拼命。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极其丰富,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我们完全有可能更多地通过行动,通过自主学习、教育自救来改变命运。

 

高考改革的促进评

我想介绍一下高考改革,我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高考改革小组的成员。高考改革的目标和理想是很清楚的,就是全世界主流的评价模式。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是“三位一体”的评价,就是一次性的入学资格考试、高中的学业成绩和大学的自主面试,这显然比我们仅仅根据一次性的全国统考,分分计较的评价模式更为科学。但是这个理想在中国为什么很难实现?因为中国的道德环境、诚信制度的缺失。上海、浙江实点的高考改革方案,把高中的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考当中,是一个尝试。

农村教育如何超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学就是农民的教育学,基础教育的主体、重点难点都是在农村。现在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单一轨道上龟兔赛跑,它的前提已经不太公平了,因为一个城市的学生三岁学英语,五岁学奥数,城乡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差距越来越大。而在30年前,这个起跑线大致是平等的。因此,需要采取补偿性的特殊措施,国家已经实行在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农村的学生的政策,扩大农村学生在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到过一些农村,80%的学生注定上不了大学的,那怎么办,这个学校办不办?他们按照生活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有礼貌的,爱学习的,言语文雅的、内心阳光、热爱生活的人,这就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这是一种人格教育,“为18岁做准备的教育”,而不是为高考作准备,这仍然是有价值和有可行性的。

试教育成功者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前5%、10%的人,后30%的人任其听天由命。这前5%、10%的人,他们的成就大多数还是考试成绩,而不是社会成就。而这种考试成绩如果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很多是没有用的。我有一个朋友上海华东师大的历史学教授给大一的新生上课,说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生的脑袋重新格式化,把高中灌输的那一套东西清零。因为为考试所学的东西、那些标准答案没有价值的,不把这些东西扔掉,就很难建立真正意义的学习,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

 

另外我们看到,有些优秀大学的学生功利主义特别严重,他们很少关注弱势群体。投毒、伤害学生的事件为什么发生清华、北大、复旦?因为我们从小没有教育他们尊重、宽容他人,他们的词典中只有竞争、战胜,不允许失败。不久前我看到微信上转发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的一封信,今后不打算招中国的博士生了。因为最近他的两个拿美国全额奖学金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工作了一两年,站稳脚跟后不辞而别,到华尔街证券公司挣大钱去了。这个科学家非常想不通,学了这么多年,成绩这么好,给你提供这么好的科研环境,一走了之!中国从80年代开始参加高中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包括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等,到最近几年金牌中国全包。问题是过了十几年之后,当年同台竞赛的外国学生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甚至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中国学生的身影却消失了,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去了华尔街、证券公司。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建立对数学、物理以及科学的爱好,只不过是把它作为一个高考加分的敲门砖,最终选择离开。这是一种最大的教育浪费和人生的浪费。

什么生活,何享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方向。第一,一个孩子的个性能够充分发展,找到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生活就幸福了,就会乐在其中。当然,这种自我发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到他30、40岁的时候才能找到自我。第二,一个人要有比较快乐的感受,在闲暇时有所寄托,需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和专业之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因而艺术教育特别重要,艺术教育不仅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也是是一种乐趣的源泉,提升人的生活品质。

本文来自于搜狐教育·掷地有声


#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报名#

LIFE教育创新是一个平台,它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亦将汇聚国内优秀教育创新案例,它旨在聚集先进的教育实践,展现自下而上教育变革的力量,反思教育的问题并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主办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 
资助方: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协办方:搜狐教育、教育家、中国教育在线、中小学管理、中国青年报、中国发展简报、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Aha社会创新学院、爱聚公益创新机构、我们的教育、单向空间、沪江网、文津读书沙龙
时间:2015年4月25日至26日(星期六、星期天)
地点: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