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国内案例10】中国版“深泉学院”泉源高中实验班是如何炼成的


摘要:

泉源乃至其他教育创新者,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将在地资源调动为教育、学习资源,让孩子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汲取知识的乐趣,真正获得一种能力,或者说,我们希望自己乃至下一代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激发起内心的兴趣和力量,建立更开阔的视野,关注内在生命的成长。

 

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很清楚地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你是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泉源高中实验班的招生手册上说:“……竞争游戏的赢家吗?做一个自在快乐的人?能否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以及怎样拥有一个健康丰盛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应该从哪里获得力量,来实现以上的种种可能?”

 

 

11月18日星期二,我们穿过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座巨大而荒凉得荒诞的场馆、骑行者穿梭而过的幽静公路、以及思源学校的小操场(就差翻墙了),来到泉源高中实验班所在的两排平房校舍。我们想实地看看:这种“让人获得力量的教育”,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泉源实验班位于思源学校操场边的两排小平房,课室外墙上贴着学生的“通关记录”以及课程视频二维码——后面我们从张良的介绍中了解到,“通关记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扎实的进阶学习,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通关情况,来安排学习进度,这跟传统学校的统一步调是不一样的;课程视频则是“翻转课堂”的典型措施,这里的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传统课堂上面对面的教授,在这里是以学生自主观看知识点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室既有传统的“班房”,用于公共课程的教授;也有按照学科分为物理室、化学室、政治室、文史室等,每个教室常驻一名学科教师,学生可以到这里来向老师寻求学习上的帮助,进行面对面的深度沟通。

 

在物理室里,我们看到,教室的四壁均贴上了学科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学生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三五人一组,其中一组就围在老师旁讨论。老师身后是一排可装卸背板的架子,当前主题就做成可灵活装卸的、2500px*1500px左右的课题板,上面的内容是“太阳系中的行星运转”——看来这就是这阶段的主题了。这可正好赶上了热播的《星际穿越》,看了电影,再学行星运动力学,学生们会更有勃勃的兴致吧。

 

对啊,我们让同学学概率之前,也是先看了《决胜21点》……” 张良老师淡定答道。赌博本就是概率的游戏,通过在日常生活收集丰富、好玩、接地气的资源,向学习者展现知识与学习的魅力,是激发主动性学习的首要。(所以可以在数学课上先开一桌麻将打打是不~)

 

作为中央厨房的校方

 

张良对泉源模式中校方的角色定位正是“资源支持者“。从管理层面来讲,校方相当于一个“研发中心”、“中央厨房”。利用便捷的科技工具,使课程研发、管理、组卷评卷这样的工作都能外部化,比如荔枝电台、优酷视频储存课程视频,用猿题库组卷、评卷,等等。这样一来,与传统体制下的教师工作相比,老师们的工作量减轻了许多。教师的精力更多用于学科课程的协作开发、与学生的深度沟通上。

在张良办公桌后的黑板上,我们看到学生们自己分类的兴趣组别:意大利组、商业组、文学组、还有机动组(就是还没想好自己的兴趣方向的)……这些小组都是同学们通过调研、自己确立的是他们真正想要去到的方向。教师与校方的工作就是为“学习的问题”与“所能企及的资源”做匹配,提供给学生,为他们量身打造课程方案。比如意大利组的同学,就是想要将来到意大利去留学的,学校除了框架内的知识点,会给他们开设意大利语课、文化课等等,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支持。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泉源高中的学生身上看到的这点,尤其让我深有感慨。回望我们自身,从小到大的学习乃至生活经历,更多是来自长辈们你应该怎样怎样的声音。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的教育,是按大一统的课表上课、考试、升学,选专业遵循毕业后好找工作的原则,工作后了才算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这时候才猛然发觉,童年少年时代缺失的课题太多了!也难怪当看到张良电脑上的课程——认识自己(小哲学课)、罗伯特议事规则、传播工具、管理KPI、信息搜索、逻辑思维、跨文化沟通、田野调查研究……有人不禁感慨道:这样的课也可以开给成年人学呀!


我们应该向泉源学校模式学习什么?

 

跳脱出简单的代际对比(长江后浪推前浪什么的),我试着去审视教育环境的要素,发现泉源学校的模式深有启迪的。

 

第一,教育资源的媒介,会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人的学习习惯和心智模式。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同样适用于教育范畴(教育也可以看做一种智性的传播)。泉源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无疑是当下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之真实写照。在这种媒介环境下,学习者去获取、解读、甄别、吸收、创造讯息,无一不是在“学习”。当我们获取的讯息更加开放、多元,同时也更为芜杂,需要具备自我管理、甄别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技巧。泉源的翻转课堂也好,开的一系列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课程(看下图)也好,都是在呼应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学习力”。


 

第二,教育最核心的热度在于人与人的真实联结。泉源教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和学生们在一起,面对面地辅导学习问题,以及聊聊人生。技术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的“翻转课堂”,却无法取代有个体差异性的人们之间真实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止于学业上的补缺帮进,同时也是成人对孩子/少年成长历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洞察、理解和帮助。未来,也许更多流程化的教学活动能够让机器代劳,但如何设计出能够触动人心的课程、产品,还是以对个体特点的洞察为基础。

 

第三,有效的教育究竟需要动用多少资源?什么样的资源是真正有效的?拿研究性学习为例,仿佛那只是城市名校的专属。因为大家以为要有高素质的指导老师、经费和物质条件、充裕的时间、学生的参与兴趣……才有条件进行。其实,泉源的“站在田野研究”实践再次证明,农村学校也能开展研究性学习,农村的教育资源还更加丰富呢!有没有那么一个教育资源的开创路径,是可以更灵活、更有效、更低成本、更接地气的?

 

泉源乃至其他教育创新者,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将在地资源调动为教育、学习资源,让孩子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汲取知识的乐趣,真正获得一种能力,或者说,我们希望自己乃至下一代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激发起内心的兴趣和力量,建立更开阔的视野,关注内在生命的成长。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一公斤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