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议程【嘉宾+话题】


最后两天倒计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本年度最大活动“为生活重塑教育——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就要召开了,还没有看到议程的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小贴士LIFE教育创新峰会门票已售罄。
峰会已停止任何汇款活动。

时间:4月25日—26日(周六、周天)

签到时间:4月25日早8:00

峰会开始时间:4月25日早9:00

地点:北京市新世纪日航饭店(海淀区首体南路6号)


 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而课程是课堂的根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逾十年,“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国家课程科目过多、难度偏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在国家课程之外,许多学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久唤未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选修课五花八门,陷入了比“多”的竞争。课程改革正在出现的新理念、新模式,包括将国家课程分为学科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小学低年级实行包班制、进行主题学习的跨学科课程;引入国外前沿课程改革模式,并进行本土化;以阅读和艺术教育为主轴,重构课程体系等多种模式,从而迈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目标。


李振村: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

刘希娅: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

刚:上海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干国祥:内蒙古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校长


多样化的办学方式

多年来,如“钱学森之问”般对创造性人才和成果的呼唤不绝于耳。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如何改变千校一面、学校缺乏特色的局面,满足公众多样化、选择性的教育需求,成为新的重要议题。无论是人才辈出的局面,还是具有丰富性、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都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是靠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和竞争性的机制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样化,造就产生教育家的环境和土壤,才能产生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产生创造性的人才和成果。中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要通过简政放权、实行管办评分离、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价等手段促进社会力量办教育,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这一问题的破解之道。


刘京海: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董事长

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窦瑞刚:腾讯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陈元发: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督导室主任

洪:蒲公英中学校长

王晓峰:北京日日新学堂校长

 勤:北京日日新学堂家长代表

武立杰:北京日日新学堂教师代表


无处不在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少数特长生的特权,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高尚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成培养全人的目标。国外研究显示,艺术教育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信、社会化发展和认知能力。在全球化和高科技时代,一个卓越的人除了生存技能、职业技能之外,必须有更深厚的一面必须有更深厚的内涵,如理想追求、人文精神、历史眼光、道德素养、良知体系、审美能力、生活态度、人格水平等等。美学家刘再复说: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而是提供“生命质量”。更进一步,艺术教育的过程也不限于音乐、舞蹈或美术课堂,而是可以融于所有学科,融于校园环境,进而成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使得艺术无处不在。



 俐: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办人之一,中国华德福幼儿教育论坛主席

勇:成都同辉(国际)学校校长

夏昆,非艺术科目的教师,在教育中运用艺术方式,将如何改变教育?

谢丽芳: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项目主持


多元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多元和丰富的地方性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社会阶层、性别、种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在尊重他们的民族及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育需要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积极和谐地生活,相互尊重和宽容。在全球化时代,这还意味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认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达到“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


吉美坚赞:青海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校长

王小平: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副总干事,乡土教材项目负责人

耀:扬州市汶河小学正谊书院校长

余和群: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学科带头人


教室里的革命2.0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改变教育。“学校会消亡吗”这样的提问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叛逆和荒诞不经。互联网技术、大数据、MOOC、翻转课堂等改变了知识生产、储备和传递的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增进教育公平的利器,也可以有效地弥合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互联网时代可以摆脱时间、地域、教师的限制,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成为现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颠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金科玉律。技术带给教育最核心的是改变的精神。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限度何在、技术真的能够取代人吗、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之类新的重大问题。


 敏: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栋:山东省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校长

张福涛:山东省昌乐一中校长

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


零零后零距离:倾听学生的声音

每一代人都会抱怨世风日下,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物质富裕、没有匮乏和恐惧阴影的一代,他们生长环境中的阴云包括应试教育、雾霾、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我们对他们有许多期望和担忧,有许多了解和迷惑。无论如何,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教育必须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教育对象已经改变,他们的个性、眼界、经历和思想,以及从社会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使我们反思,现在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否能使得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倾听——倾听是教育的开始,倾听就是一种教育。请听这样的声音:“总觉得是时候了,我们应当引领世界,而不是被它改变。谁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大规模集体教学,强调的是统一的标准、进度、规格和学习效率,人的价值和个性的色彩逐渐暗淡了。在现代教育的视野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秉性、偏好和优势。所谓个性化学习,就是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认识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禀赋。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这一契机,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可以不再削足适履去服从统一计划和标准,而可以按照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独特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这是互联网时代正在出现的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真实图景。


 良:泉源高中实验班首席导师

 凯:Minerva大学亚洲区执行总裁

李一格:Minerva大学创始届学生

姬十三:果壳网创始人、CEO

 越:果壳MOOC学院运营负责人

教师如何创新?

在大致相同的制度环境中,总有一些教师能够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各种教育创新都取决于具有创新思维、勇于改革现状的个人。在现实的体制、资源的制约下,有理想、有能力的教师仍然能够有所作为,说明了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答案主要不在上面,而在基层,在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和教室。在社会化学习的大环境中,社会组织为教师的自主创新提供服务、激励和支持,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新变化。而地方政府和校长为教师创新提供空间、激励和制度支持的尝试,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弘扬“学在民间”的传统,光大这些力量,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


 珏:江苏镇江市教育局局长

 惠: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培训项目总监

教育如何培养思辨能力?

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作为中国学生的一个负面标签,是教育深层问题的突出表现。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停滞在真理<->谬误的简单思维方式,将学习视为知识传授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损害了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研究型学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或拷贝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基本能力,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这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其目的在于找到更好的观念,做出合理的行动。


教育公平3.0

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基本国策。1949年之后,国家在“教育为工农子弟开门”的语境中扩大和普及教育,同时否定和剥夺“剥削阶级”子女的教育权,实行一种“阶级内的平等”,即“教育公平1.0”;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取消了教育权利上的阶级歧视,确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在此后20多年间推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为“教育公平2.0”。在基础教育普及的今天,需要超越分数面前的形式平等,追求在教育机会上实质性的平等。这意味着要突破各种体制性、利益性的障碍,有效地缩小教育机会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距、阶层差距、民族差距,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和新的“边缘化群体”——这就是“教育公平3.0”的意味。


张林秀: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中方主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

 勇:成都同辉(国际)学校校长

 爽: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创始人,总干事

颜嘉成:台湾五味屋成员,东华大学社会参与中心研究员

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让学生获得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广泛的意义上,每个学生都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进入某种职业,教育最终是以进入职业生活为目标的。因此,职业教育不应游离于普通教育之外,每个学生都应在学校中学习和认识各种社会职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进入职业生活做准备。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以及“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要通过“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而“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摒弃旧时代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为此,需要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天然联系。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也应具有连续的、正式的地位,既非低于和附属于升学教育,也不是面向升学失败者的教育。


 博:北京百年职校校长

汪丽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副校长

胡建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兼院长

安宏斌:山西风陵渡中学校长

新父母,新教育

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家庭教育就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之一,是重新确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孩子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确定的原因。由于被应试教育所绑架,我国的家庭教育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起跑线上的竞争”造就了大批焦虑的“虎爸狼妈”,把家庭变成风烟滚滚的“第二战场”。保护儿童,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首先必须改变家长。从批判抱怨、到“用脚投票”出国留学,再到教育自救,用行动改变生存,是家长觉醒的三部曲。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从名校攀比的超前竞争中退出,乃至形成自组织,或者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转为真正关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幸福,这是教育的福音。


 南京同侪起跑线俱乐部创办人之一

田生梅:长沙工之友家园总干事

 

主办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

资助方: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协办方:搜狐教育、百度文库、教育家、中国教育在线、中小学管理、中国青年报、中国发展简报、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西安欧亚学院、沪江网、21世纪经济报道、Aha社会创新学院、爱聚公益创新机构、我们的教育、单向空间、文津读书沙龙、奇文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