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新生】竹制,手艺自有打动人心的地方

手艺新生”公益项目,由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联合发起,历时3个月,筛选12位设计师来到福州学习6种本地老手艺,进行再设计。在竹制这门手艺里,跟随何敏文师傅学习竹制手艺的是艺术家黑余与设计师郝建冬。

 

竹制

 福州北峰、闽侯、永泰、罗源等近郊和周边山地,都有大量竹林分布,本地人对竹子的运用特别多。上世纪90年代以前,福州大街小巷的竹器店并不比理发店少,而从竹餐具到竹床再到自行车后的特制竹篮等等,竹制品渗入福州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次项目中我们找到了2010年《HOMELAND家园》操作“寻找老手作”封面专题时采访的何敏文,他是竹器店第四代传人。


竹制手艺人何敏文

现在他们是我“徒弟”,

以后就是我的老师

(撰文/蒋艳芳 摄影/邹训楷 黄访纹)

 

 从左至右分别为郝建冬、何敏文、黑余。何师傅出生于1958年,8岁开始学艺,竹器店第四代传人

 

何敏文师傅的生活,和五年前我们操作“寻找老手作”专题时相比,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变化。每天早晨起来开店营业,常常中午在店内与太太吃一顿简便午餐后小憩一阵,天黑了便关门归家。敏文竹器店在澳门路,紧靠南后街,光顾的客人看看的不少,真的掏钱买的也有。平常,何师傅会骑着电动车到城中偏远些的地方找其他竹器手艺人进货;偶尔接到大型定制订单,则离开店面几天,到山中采购竹子,实地操作。

 

跟大多数手艺面临的困境相似:竹制手艺退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很多努力都不见得有效果,年轻人也对这门手艺兴趣缺缺。所以有好几次,一些外界力量介入试图推动“传承”,何师傅都表现得十分被动。后来言谈里,何师傅才谈起最初自己加入“手艺新生”项目时提不起很高的积极性,可是年轻人们的拼命干劲却让他很受触动。这次“手艺新生”项目,跟着何敏文师傅了解、学习手艺的是设计师郝建冬和艺术家黑余。项目开始后,想了解竹编手艺的黑余,一直跟着何敏文在竹器店后门的巷子里剖竹子、编竹器;建冬也常与师傅探讨竹材料的防腐等问题处理;学习花灯的梁艺天、柴觅,还有其它手艺的设计师们,也常来“串门”,人多的时候,何师傅的小仓库门口巷子挤着七八个年轻人,一人一把小刀学着劈竹子。常常一个下午劈下来,很多人手上已经砍伤好几道口子。何师傅会为年轻人们准备好水、创可贴,逢年过节带着好好吃上一顿福州传统家常饭菜、喝两盏酒。几个月的时间里,渐渐相处得越来越似“师徒”。何师傅称呼这一批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们为“高材生”,虽然他还是常以长辈的身份“打击”黑余,希望他不要再执着于不知未来会如何的手艺和艺术,早些成家安定下来。但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多多少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发生。


黑余

谈太多情怀没有用,

手艺自有打动人心的地方

撰文/蒋艳芳 摄影/邹训楷(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名余建荣,艺术家,1972年生,长期关注手工造纸及纸艺术与设计,2010年于法国利摩日-奥比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获法国国家高等实验造型艺术硕士文凭。此次“手艺新生”项目中,他跟随何敏文师傅了解传统竹编、竹制工艺,在此基础上结合造纸技艺进行了自己的创作。

 

在这次项目入选的12位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中,黑余是年龄最长的一位,相比之下经历也更多样,在去贵州之前,黑余在法国念书,再往前曾下海,也当过8年公职的老师。离开现有的轨迹去做新的选择,都是他对自己一个个困惑的短暂解答。与黑余聊天的过程中,会觉察他在人生许多分叉口,都追逐着一个自己也无法一言两语说清的形而上的答案。他选择通过手艺这个面向,用实打实的操作、创造去寻求“本源”。他也相信人对物有感情、有尊重,才打动人。

 

黑余跟着何师傅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劈竹子。手捏竹条,用劈刀将它劈成自己想要的粗细、厚薄的竹篾,劈的过程全依靠手和竹条、劈刀之间的触感,所以不能戴手套,被劈伤是常事。何师傅说自己年轻时花了大约两年时间才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不过黑余坐下劈了三天有如劈了三个月一般。上手能力强,黑余倒觉得这是手艺人的基础。他希望自己能首先先成为一名实实在在了解并切实掌握手艺的手艺人,而后再去看手艺的兴盛、衰亡,因为这关乎“心”的感受。



万物只存在于生灭之间,借由一朵花开而又谢的过程,本着尊重竹子自身特性及竹工艺的基础编法,以及不过分加工与设计的原则来发展造型,以期传达一种自然而然、为而不作的态度,结合脆弱的纸品及恍惚的光影,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只是几盏吊灯。”

青白-花期,手艺新生设计展时黑余作品展区

 

 



郝建冬

成熟的商业设计与传统手艺需要互补

撰文/蒋艳芳 摄影/邹训楷(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工业设计师,1979年生,现居上海。曾在国际领先创新公司IDEO担任设计经理,作品获得Red Dot、IF多项国际设计大奖,并在市场上有出色的表现。现成立个人工作室,致力于设计创新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研究。此次“手艺新生”项目中他跟随竹制何敏文师傅学习竹艺,并与郑宝俤师傅共同合作完成了一组作品。

 

郝建冬确定来福州参加“手艺新生”项目之前,HOMELAND团队其实多少有些担心。因为江浙一带传统竹制工艺也很发达,郝建冬身处上海,为什么会选择离他更远的福州了解竹制工艺,而不是就近落地?也担心福州的传统竹制工艺的式微程度也许已经超出了对方的想象,比起江浙一带依然兴盛的竹制工厂,福州甚至只能找到零星一两位竹制师傅,并且使用的多是最为传统的竹制技艺。我们顾虑着,这样的现实会与郝建冬所希望看到的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几次电话沟通下来,郝建冬还是表示希望参与这一次项目。

 

其实更早之前,郝建冬就曾到浙江安吉了解了当地竹制工艺。安吉有着“中国竹乡”的美称,当地关于竹制品的研究与生产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那里的竹制厂既生产竹制家具、竹编产品等成品,也供应已经经过深加工的竹子原材料,包括竹子的防腐问题也有相应的技术处理。虽然竹制行业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但手工艺变成流水线生产,这对于目前的郝建冬而言并不是他特别想要了解的。他希望可以了解到更原始、更传统的一些工艺。

 

郝建冬觉得“手艺新生”项目可以是一个更好的起点,帮他解决了曾经遇到的一些问题,让他有机会可以做更多其它的事情。因为从业经验与所受教育的关系,郝建冬的思维方式一直相对理性与逻辑化,对于“手艺新生”,他有从加入开始就既定的目标,余下的许多问题,无论在项目中、项目后,都只是一步一步需要被面对与解决的短暂难题。

在手工竹家具的制作上,我发现很多工艺方式延续了几百年,是凝结了祖先的智慧并经过长时间考验的。手工艺的传承其实就是对这种手艺精髓的发扬,这些精髓加上现代设计的思考方式就是‘手艺新生’的一种完美呈现。我这次的作品就是对这些精髓的应用探讨,利用设计手段将他们发挥到极致。同时我的作品也展现了竹子的不同构成方式。竹的可塑性不高,连接方式也有局限性,在结构的可行性上我做了长期的实验,当设计在满足结构功能时,同时也形成了构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