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农园】谷雨行动:带乡村孩子重拾24节气
文/林赛贞
“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种节奏,如同自然中的季节更迭,花开花落,缘起缘减。我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中,去微观生命的反复与缤纷。在自然的氛围与洗礼中,逐渐理解那所谓的二十四节气,正是人生片刻的缩影。年复一年,我们在节气中经历着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温生命的惊蛰与寒露,预演着生命的凋零与新生……” ——范钦慧《跟着节气去旅行》(导语)
台湾生态纪录片导演、《自然笔记》节目著名制作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名以自然为主题的高产作家范钦慧,曾带着她的孩子们随节气的流转到台湾不同的山巅、海滨、林内、溪畔甚至离岛去旅行,并写成了《跟着节气去旅行》一书,分享他们在正节气的自然美景中收获的无数美好体验。
节气的奥妙
范钦慧关于24节气的领悟或许我们暂时无法切身体会,但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那天地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循环生息的美好。这24节气,便是古代先贤们对自然规律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用智慧凝结而成的“24节气”指导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用由此延伸的宜忌指南指引日常的衣食住行。纵观《舌尖上的中国》,那些让人舌头生津的美食,无一不是依据最新鲜的时令食材做出来的。
事实上,24节气,起源于农耕时期的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并不断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经完全确立。此后,节气宛如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架起人们与天地、与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人们依时序农耕、食养,按节气规律生活……
“节气”夏令营
2014年夏天,在福州闽侯荆溪镇关中村,有一批孩子放暑假,也想和城市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快乐的暑期夏令营,便求助于当地的归农书院运营团队(编者注:归农书院是由正荣公益基金会发起修缮的一座老宅子,修缮后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主要承担传统文化、自然教育、公益性文化交流等活动,竭力营造晴耕雨读生活社区)。于是,在故乡农园500亩土地上,乡村生态教育,一个“接地气”的重拾“24节气”乡村夏令营应运而生,由归农书院团队和绿闽青年交流服务中心共同组织完成。
虽然这些孩子们从小在乡间长大,但由于自然教育的缺失,他们一样不懂得节气的含义和背后的魅力。他们或许只知道一粒米由阳光雨露滋润过后,通过抽穗晒谷煮食到达人们碗中,却不了解这生命之旅背后有诸多的规律。7月25日,来自青岛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全国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近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来到归农书院,开始为期二十几天的自然教育之旅。他们还分别给自己取了“小王子”、“小笛子”、“红茶”、“逍遥”等好听又贴切的名字。
故乡农园澄澈的蓝天,秀丽的青山,被风吹得簌簌作响的树丛,以及整个视野中满得快要溢出的绿色,让初来乍到的志愿者们欣喜不已,倍感大自然的美好。但志愿者们无心沉浸于浓郁的自然风光,很快便在归农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紧张备课。
为什么取名“谷雨行动”
因为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古人云“雨生百谷”。透过24节气,将生命的目光重新投向自然,思考生命的原始意义,我们是谁,这个世界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按节气养生规律生活又有什么好处,并借此唤起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便是这次自然教育的初衷,也是“谷雨行动”的寓意。
趣味“节气”课
8月1号,“谷雨行动”开营了。二十几个孩子齐聚一堂,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开始接触对他们而言既熟悉又神秘的“24节气”。首场的24节气教育是从立春开始的。在孩子们的主题画里,立春是遍地的苹果树,是绿油油的草地,是萌萌的兔子,甚至是凌寒独自开放的梅花。这些风格不同的画,如同孩子们迥异的性格,有的文静害羞,有的调皮捣蛋,有的活泼骄傲,有的温柔黏人,但本质都非常可爱,一如立春赋予万物缤纷的着装般勃勃生机。
为了让孩子们从概念式理解到体验式融入于心,志愿者们以二十节气为脉络,通过诗歌、音乐、绘画、手工、自然体验、自然观察等形式,让孩子们亲历节气农耕、节气食育、节气养生的丰富内涵。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自创二十四节气瑜伽手指操、充满童真童趣的虫儿飞手语,并让孩子们重返小时候进行捏泥人实践操作。
但孩子们时常不买账,时不时就闹闹哄哄的,并没有收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一次,“小王子”下课后送他们回家,很愧疚地对孩子们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把你们教好,上课没有上好。”一个小朋友反而安慰道:“虽然我们看起来很闹,但我们玩的很开心。”令小王子感动不已。
一次虔诚的修行
8月7号,正是农历七月十二,立秋时分,如古人预料的那样,大自然如约而至地摆出了它此时应该有的态度。有经验的农民会时刻观察着这天的天气,因为这将为他们的丰收季节提供一份精确的“天气预报”。这一天,作为秋天与夏天的分界,对于满怀收获希望的农民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标志着它们即将迎来对自己辛勤耕作的“阅兵”。志愿者们也迎来了“节气”课过半的检验。每天做课件、拍照、发微博、写日记、做总结、家访,如陀螺一样似乎忙的没有思考时间,总结才知道,他们依然面临诸多细节考验:3点半孩子们会犯困,热身游戏必不可少,纪律性一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有趣、有味、有料”才会一直吸引孩子们……再忙也不要忘了思考,来自厦门的“熊猫”老师,将之前在北京所经历的公益教学分享给大家。幼教出身的她,对孩子们的性格把握得也比较准,颇受孩子们欢迎。
从课堂走向课外,故乡农园新农夫开展的蔬菜种植,生态养殖、朴门农法之地都被志愿者们拿来利用,他们不停地想各种各样有趣的办法,带孩子们逛花园、果园、动物园三园深入认知,用植物跨界拼动物图,到千年香樟树下写生,蒙眼模拟照相机记录生物行,模仿《爸爸去哪儿》深入各家各户了解线面制作过程、竹子制作工艺(当地风俗),“24节气”汇演……分小组自学“大寒、小寒、冬至”而后相互分享,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让他们在头脑风暴中学到知识,春夏组、秋冬组分别以一人一句故事沙龙和童话改编故事,再次让众人惊叹孩子们想象力的丰富,最后在意犹未尽的户外捡稻草、树枝、树叶、花和泥巴做“鸟窝”中结束了“节气”之旅。
谷雨行动,如志愿者所说,是一次虔诚的修行,不仅对可爱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次对先贤智慧的瞻仰。在传统文化面前,志愿者们也都是学生,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亦犹如惊鸿一瞥,但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让他们走到这里,感受并传播着古人的智慧给养。而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承,或许可以从课堂上问孩子们“立秋”这个对农民来说重要的节气到来,家里有什么不一样的活动时答案是一致的否定中获得启迪: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播与普及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一种潜移默化;它的扎根需要家庭的土壤,它的感受需要一种真切的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