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来临,打造公益新生态 | 安徽主题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


2016年9月4日,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安徽主题论坛在合肥举办,论坛以“徽公益的新格局与新挑战——安徽公益专业化探索之路”为主题,围绕慈善法下的行业格局、安徽地区基金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


本次城市主题论坛由安徽省实践家文教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承办,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协办,吸引了近三百人参会。

“法治慈善需要慈善创业精神”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公益事业前行的步伐,而这也是论坛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表示。伴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以其秉持的价值观与使命感强势成长,成为业内备受推崇的公益盛会。而其在各大城市不同的主题论坛,同样凭借其创新发展、服务公益的理念,成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徽公益的新格局与新挑战”。当前,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作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下称《慈善法》)在三天前的9月1日正式实施。中山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说,慈善法的实施标志着一个无法可依的时代正在结束,也标志着法治慈善的时代正在到来。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

《慈善法》的出台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当政策的壁垒逐层打破,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进入公益市场时,“我们迎接的将是一个新格局”,朱健刚强调,“首先是大慈善的格局,是对慈善组织给予非常明确的认定,二是明确慈善法是一部非营利组织法,三是推动了信息公开,并规范发展慈善专业人才。”

近20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捐赠额持续增加。但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监管体系没有理顺,监管不到位、慈善组织运作不规范、难以享受税收优惠等等。《慈善法》以其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前瞻性举措,为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自此,慈善事业走上法治轨道,善时代开启。 

朱健刚预判,未来五年将会出现一系列更加专业细化的支持性机构,包括设计评估、财务、法律、能力建设、展会甚至社会创投服务等各方面,逐步打造出整个公益慈善的生态系统。

但朱健刚同时提醒,“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这需要大家有慈善创业的精神,法治慈善时代才能真的到来。”

“民政部门要坚持两手抓”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29日,安徽省基金会数量为111家,排名全国第十三。截至2014年12月31日,安徽省中小型基金会数量达到72家,占安徽省2014年基金会总数量的90%。

安徽的社会组织发展有什么特点?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理事,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周军介绍,安徽辖内共有2.6万个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机构200多家,儿童教育占到机构分布领域的45%。目前安徽公益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省级社会服务政策创制水平好,但基层政策配套与政策落实不足;社会组织总体数量较多,但服务、分工与合作水平不高,缺少社区/社群服务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技巧;以及基金会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性,且多为运作型模式等。

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的创新之处是,由基金会整合各类社会资本,成立公益专项基金,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发挥社工专业引领作用,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实现社区治理创新目标。目前已成立了“乐助常青”,“乐创包河”,“义基金”等6个专项基金,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本届论坛轮值主席,正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婧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基金会在公益创新探索中的经验,她说,创新是有风险的,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不大可能去冒险,而基金会是具有冒险性和试错性的,所以更应该扛起公益创新的大旗。“正荣的做法是,首先先划定红线,明确哪些是不去做的。我们不做传统的慈善捐赠和公益资源大量集中的领域。”

提供更高质量的监管和服务,是民政部门的目标与使命。要让慈善组织规范地开展活动,让受助人有尊严地得到救助,要求政府民政部门、社会、慈善组织等各各司其责又相互联动,不断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公益事业。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阚家安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

为此,“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扩大购买服务的力度和规模。同时也在积极地促进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一系列有关的优惠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实施。” 阚家安说。

撰稿:左敏敏

排版:洪峰

摄影:善拍公益传媒 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