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平台 | 干货① 关于行动改变社区和社区基金会的价值

11月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平行论坛【行动改变社区,社区基金会的价值】在苏州举办。平行论坛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上海嘉定工业区社区公益基金会、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



10年的时间社区基金会如春笋一般成长,但是社区基金会依然在摸索中前行。所以我们一起来讨论社区基金会的价值,以及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的土壤上,如何更好落地生根、发芽和成长。

以下为论坛精彩内容整理摘录。

 

案例分享——行动改变社区

 

社区基金会跟我们的社区息息相关,三位致力于“行动改变社区”的行动者,分享了他们在进行社区公益工作时候的体验、困惑和挑战。

 

《嘉定工业区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公益实践与探索》


分享人:吴锋云

嘉定工业区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上海市首个依托产业园区力量成立的社区公益基金会

 

嘉定工业区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成立起源于4个方面:当地政府推动工业区的创新与发展;工业区有相对大体量企业的参与,企业希望反哺社区;社区公益基金会自身起到一种专业的职能,公共服务更加专业化和细化;基金会的工作定位为资源整合资源,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嘉定工业区基金会2015年12月建立,工作人员进驻入职后大家都没社区基金会运作相关经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基金会的方向。于是问大家有什么需求,这是最核心,基金会未来的方向是跟着社区的需求去走,当然在一成立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方向,但不够细致。所以从2017年8月到2018年的7月,我们到整个嘉定工业区20个社区向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代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等,去了解他们需求的方向。这是所谓的“走四方”。

 

找到了需求之后,就要确定服务方向。

 

统计发现,上海带“嘉定工业区”字样的社会组织只有15家,说明有需求但是能够做的社会组织少。

 

上海市区相对来说社会组织比较充足,所以跳出嘉定,去市里找相应的社会组织。但即使对接上了社会组织资源,时间和交通成本也上来了。所以我们对嘉定工业区一些民办草根的团队做一定的培养;还采购一些专业社会组织服务,依托他们去培养自身社区居民参与。



无论怎么做,还是要把自身的专业和管理能力做提升,所以在整个2017年嘉定社区基金会做了几件事情:



第一,项目管理做了一个重要推进,完善基金会项目管理流程,但发展的过程当中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所以第二是捐赠和捐赠人管理,以往资金来源多是政府采购服务,但这个不是长久之际,意味着必须把筹资拉到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去做。



基金会的方向要立好,满足政府、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居民的需求。这也契合着管理方提出来的,基金会要为社区管理的突出方向性的问题和社区服务这块儿做一些专业性的文章,这些都是社区居民的需求。



很多基金会的定位是平台,但面临一个知名度提升的问题,我们社区居民知道社区公益基金会?不知道。我们社会组织你们知道社会公益基金会吗?也不知道。政府职能部门是需要去拜访才知道。所以这也面临一个问题是知名度,去创建资源时,要让更多人知道。



最后,以嘉定工业区社区基金会来说,面临的问题:自身团队发展的问题或说筹款能力的问题,或者我们资源筹集的问题,还有精确需求定位的问题,因为资助的操作一切来源于发展的需求。

 



 

《县域社区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分享人:杨建生

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爱山东公益创新平台发起人

 

密切关注社区,推动社区公益的发展的社会组织


“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的前身叫“爱山东公益创新平台”,和平台是我们的“天使投资人”。机构成立后,“爱山东”成为创新中心的一个平台,官方介绍是推动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但目前工作方式是倒过来做的,“爱山东”花了很大的精力在做本土公益生态的建设和服务专业化推动,也希望这种建设和服务提升能带来社区治理、社会治理方面的推动。



今天关注的点是关于县域的话题,县域的社区治理挑战。中国的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几百个县,60-70%的人在县里面住下来。



山东有17个地市、40多个市辖区、30多个县级市、60个县,在县的人口4000来万,加上县级市的人口有6000-7000万人,占山东60-70%的人口,跟全国形态差不多。山东本身是一个县域面积比较大一个地方,我们本身在研究方面做的工作不多,工作内容更倾向于现实问题回应,有一些感受性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第一,现代社区治理已经提了很多,但是走了很多县以后会发现,我们所谓的专业的社区服务,并非很多地方、很多人群拥有。比如我们会场所在的这个地方属于城市中心,经常有人来参观学习,看到某个空间很好、很多组织服务也很好,但这些服务有多大范围呢?从我们会场这个地方往外走上50公里还能不能有这些空间、这些服务?这样的思考会经常会刺激我们这样人们的神经。


二,城镇化。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很多地方城镇化是有指标要求的。快速城镇化也带来县域社区场域的变化,在一个我们通常说县城的区域里,经常就一个街道范围内,在一个不大的地方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社区交织在一块儿,老小区、新建小区、转制型的社区,还有一些在地市民化社区,我看过一个社区居委会保留着6、7个村的办公室。另外还有一些工业性的社区、开发区这样的社区,都在不大的地方里交织着,所以用“乱”形容。

 

第三“缺”。“缺”其实好理解。走进现场,会发现各种都缺,人才、专业、团队、资源包括社区治理层面的制度。

 

第四,县域很典型就是一种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区,有一种特殊的粘性。不少从农村进城买房都是亲戚朋友推荐,所以县城社区里都有熟人基础。早上买个菜你跟隔壁聊个天,你会发现他是你哪个亲戚的亲戚,这样的情况非常明显。有头有脸的人在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环境里特别好

 

第五,县域行政动员力特别强。年初,一个地方政府跟我们沟通,要规划社区,当时还一头雾水还不知道怎么弄,等过几个月去看的时候已经把这个几十个社区确定下来了。那么,几十个社区划出来以后没有办公场地怎么办?组织部牵头把各个部门弄在一块儿开会,然后大家谁闲置资源的办公场地全拿出来,几十个社区配上办公场地,同步启动人员招聘计划,马上各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已经配置进来了。再看看社区里是几个住宅小区交织在一起,每个小区有自己的工作站、服务站。动作特别快,几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进展之快让人惊叹不止。

这种情况下我对社区基金会要做的事情有一些想法:我们到底是做雪中送炭,还是做锦上添花?坦白讲,我们这个行业锦上添花的操作很多,这也不好举例子,容易得罪人,跟漫长的建设相比,摘果子更容易,有时候也会想,就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社区基金会做的好的地方,如果没有社区基金会会怎样呢?居民的服务会少吗,居民的参与会少吗?本地组织的活跃度会少吗?我遇到一个明星社区,咨询社区基金会,一个重要的诉求是年年参观的人太多,新的内容不够,陡然就有点索然无味,社区基金会成为供参观展示的噱头,应该不是我们这些推广者想看到的,社区基金会到底能不能成为雪中送炭,我特别害怕社区基金会变成一种锦上添花的一个东西。

社区基金能不能成为县域治理的发动机,它到底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才能应用。社区基金会要在怎样的场景下应用,怎么能落地到广阔的、社会服务缺乏县域空间,社区基金会能不能从一个看起来美好的结果到一个推动县域社区治理的过程,有没有可能通过这样的一个产品或结果为导向,带来县域人才队伍/参与机制/资源系统等等的变化,进而给我们带来一个真的让社区居民能享受到均等服务的县域社区。

 

 

《培力、整合与引领——千禾社区基金会的实践案例》

 

 

分享人:李妙婷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经历过转型的先行者千禾社区基金会

 

千禾基金会是2009年9月在广东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注册的,发起人是一些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和中山大学的学者,都有比较长时间的公益经验。千禾的愿景是建设一个公正关爱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同时我们认为社区是这个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只有这个社区好了这个社会才会好,并且非常认可人对于这个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千禾成立之初,我们非常关注推动和培力社区里的积极行动者。

 

我们为有领导力的公益个人提供支持,为有发展潜力的公益组织提供支持,为处于项目间隔期的公益项目来提供支持……

后来,我们发现这种运作方式对于基金会有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体现在资源,千禾的资金体量受到制约;第二方面体现在团队自身的能力,超远的项目距离半径,对我们在支持合作伙伴上提出了重大挑战。这个时候,我们同时发现,外部环境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政府开始大量投入大量资源购买社会服务,更大的基金会开始做资助,企业也开始尝试投入资源到社会领域当中。这个时候,千禾的理事会在思考,作为一家小型地方性的基金会,我们的价值如何体现,我们的影响力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应对下一个战略发展期?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2012年,理事会做了重大战略调整,决定把工作的地域聚焦到珠三角地区。
这个时候,关注珠三角发展的人开始找到我们,提出他们的公益愿望。几个案例下来,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除了面向社区对于服务上的需求这个视角之外,有没有另外一个视角的可能性,同时关注那些在这个社区里面愿意参与的人、愿意投入资源的人,让他们能够在基金会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
在这个思路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尝试跟各方合作,个人、基金会、企业、媒体、学术机构,甚至政府。我们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捐赠人意向基金、配对基金、合作资助、公益咨询等等各种方式整合资源。我们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仅是资金上,更体现在我们的能力、价值观上,一个更开放、多元、包容的社区基金会逐渐形成。

 

作为一家社区基金会,任何公益资源,理论上在我们的台上都能够找到实现价值的可能,这同时也对社区基金会自身的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此时我们慢慢发现,过去千禾的地域范围是南中国那么大,虽然辐射的范围很广但连接力非常弱,但当我们聚焦到珠三角之后,不仅仅资源没有受地域的局限反而影响的范围更大了。越来越多外部的资源关注到珠三角的发展,这些资源愿意跟地方性的基金会进行合作,这个时候,社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概念。


当下,千禾在思考的是,除了社区外部的资源,社区内部怎么能有更好、更多的参与方式,让社区里的个体都能参与到自己所在的社区的建设当中来?基于过去的工作基础,我们认为找到社区真正关切的问题是关键。基于珠三角的实际,千禾逐步形成了流动儿童教育项目——城市支教和社区环境保护项目——珠江守望者。我以城市支教为例稍作展开。

 

在城市支教项目的设计之初,多元参与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点。要做到多元参与,就需要提供参与的渠道。因此,我们从项目具体落地的社区中心——小禾的家,到各门课程的设置,再到具体的支教老师,都强调社区参与的通道。无论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各种职业人士、接受过培训的学员、大学生甚至来自于社区的家长等等不同类型的人,来到我们的平台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到社区去提供服务。通过这样的多方参与,形成持续捐赠的可能。当然,这对团队能力的要求是高的,但我想,这应该成为社区基金会从业者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一项能力。

并且,在整个过程当中,千禾非常注重对于本社区的培力,我们希望这些外力不仅直接为社区提供服务,而是通过他们的参与和支持,让本地社区相关的人能够有机会参与进来,持续关注到所在社区的教育问题。

 

不难发现,在新的探索阶段,千禾认为社区基金会非常强调调动本地的利益相关方,通过他们的参与、动员本地的资源去回应本地问题。

因此千禾也在资源这一端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能够进一步发展捐赠人意向基金,发展社区的微基金,通过搭建社区资源平台,让更多相关方的进入成为可能。

以上是千禾在这么多年发展过程中,对于社区的理解的变化,以及对于社区基金会作用的理解,非常有幸分享给大家。有一位老师说过,如果一家基金会有一帮“玩命干”的人,这家基金会就拥有了一个往卓越基金会发展的可能。我认为也许行业也是这样,一个行业之所以能向前发展是因为有一帮愿意为这个行业付出的人有所担当。作为中国第一家以社区命名的基金会,千禾责无旁贷,我们非常愿意和各位一起推动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


 


▲嘉宾分享PPT请点击此下载



预告

后续将分享内容:

 

part2 嘉宾圆桌论坛——社区基金会的价值

part3 论坛观察总结——三个视角解读社区基金会

part4 禾平台社区基金会研究报告《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十年:环境分析及培育建议》

 

同样干货满满!请持续关注“公益大爆炸”


联合承办机构

南都公益基金会

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万科公益基金会

上海嘉定工业区社区公益基金会

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

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