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禾伙人一起学03 | 社区基金会发展历史文献学习


禾伙人培训是基于社区慈善的资产、能力、信任模型进行设计的,其中资产关注的是社区慈善资产的建立和运营;能力关注的是社区发展中社区慈善组织的领导能力;信任关注的是社区成长中利益相关方的信任的维护。


第二期禾伙人培训主题


社区发展中的社区基金会领导能力


第二期禾伙人培训的主题:社区发展中的社区基金会领导能力。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社区基金会,而是范围更大的社区慈善组织。主要从社区慈善组织的运营能力、机构负责人的领导能力两个层面设计了授课内容。线上课程共设置了四次主题授课,两次制度学习。第二期线下课程的课时有所缩减,并且重点突出我们课程的在地研习特色,所以线下课程设置了五次主题授课,两次社区参访,一次结课工作坊。


本期阅读材料总共收集了16篇国内社区基金会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以及网络推文,主题是涉及到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历史、发展模式、本土路径以及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阅读材料链接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第一次线上课程为在线自主学习:社区基金会发展历史文献学习,由三位禾伙人代表带来导读分享(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


禾伙人 小郭

我从两方面来分享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情况:

1、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情况


上图是截止2018年中国社区基金会成立数量的统计图,大家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到,中国的社区基金会已经发展了有十年的历程了, 截止到2019年1月份,登记注册的社区基金会大约有148家,在全国所有基金会中只占2%的比例,其中上海大概占了一半。 从社区基金会的注册资本情况来看,80%左右的社区基金会注册资本在200~400万之间,这和2004年出台的基金会的管理条例有关,它规定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资金要不低于400万,非公募不低于200万。2018年,出现了三合一条例的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基金会需要由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登记管理机构负责登记,而且注册资金不低于800万人民币,所以大家看到2018年开始社区基金会的成立脚步就放慢了。 

2、社区基金会的政策总结


我们从政府的门户网站等收集到大概有61个社区基金会相关的政策,最直接相关的政策大概有35个。我们将这些政策分为三大类型:倡导类,规范类,扶持类。其中,以倡导类和规范类为主,倡导类最多。

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国家型的政策相对较少,2017年6月,社区基金会才被第一次写进了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意见》,紧接着2017年12月,又发布了《民政局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我认为比较明确的提出了政府或者说民政部对社区基金会的一个定位,一是为城乡社区治理募集资金,二是为社区的社会组织提供资助

从地方层面来说,广东省和上海市是出台政策比较多的。201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鼓励成立社区非公募的基金会,各个区都开始成立社区基金会。深圳市的政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有具体到章程管理制度、项目监测、企业冠名等内容的地方实践指引手册。在深圳经验的借鉴下,广州也出台了培育发展社区组织的一些意见。2014年上海出台了关于探索社区基金会的一些文件, 此后陆陆续续有各种各样的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文件出台,每一年都有政策出台、政策细化,上海的社区基金会成立、发展的脚步也就一直没有停止。

另外,倡导型的政策和社区基金会的实际成立还是有一定落差。

禾伙人 瞿书慧

我重点看了诸昳的《社区基金会的本土实践》,是以洋泾社区基金会为例的。我认为在做社区基金会或者在做以社区治理为主导的项目过程当中,有三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1、相关人员的理念宣导,比如项目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居民、物业以及街道等所有相关人员的理念宣导,可以用行动去改变他们的认知。


邯郸市社工促进会今年在孵化几家机构,其中一家未来的定位是专门做社区治理,他们现在主要以孵化社区社会组织为主。这里面涉及到的关系就很多:民政局、街道、社区,还有物业、居民。一开始我们去到社区给居民做理念宣导,但这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后来我们通过社区存在的问题,带动大家去尝试解决,用行动影响人们的认知,当我们的工作思路这样调整之后,就取得了一定成效。


2、各方关系的协调和沟通,社区治理的过程当中到底谁是主角,是社区街道、民政,还是说我们自己?最后的一个落脚点还是要给居民增能,要从他们当中挖掘出来领袖,给领袖赋能,让领袖能够在社区治理的过程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社区资产的梳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社区资产的梳理我认为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显性资源,比如人、物这种可以看到的;二是隐性资源,比如社区的文化、社区它本来有的一些根基。我之前一直在反思,在社区中究竟谁才是最重要的? 梳理到最后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居民。


整体来说成不成立社区基金会是另外一个层面,在像邯郸这种四线偏五线的小城市,目前我可以做的是用行业资源去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然后协同多方共同推进社区治理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地。


禾伙人 张涛

我选择了《美国社区基金会》、《日本社区基金会的理念移植》、《灵活性社区基金会的魅力》三篇文章重点看。

《美国社区基金会》阅读启发

启发点1:美国的社区基金会,是从公益信托到社区基金会的一个转变。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主要是信托,由银行来管理财务,政府委派人组成资助委员会,通过资助委员会去运营社区基金会,后来逐渐的转变成一个由理事会模式运营的社区基金会,可以自主的选择银行、理事会的成员,开始逐渐地开发自己的捐赠渠道。我总结它是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变,社区基金会掌握了话语权,是开始逐渐成熟的一个阶段。

启发点2:这些基金会大部分都是由永久性的保本基金汇集,不花本金,只使用投资收益。

启发点3:一个悠久的社区基金会,它的触角已经深深地嵌入到社区关系网络中,并成为这一网络的节点。一个社区基金会它在社区里真正的定位到底应该是什么?我认为它虽然不是主导,但是很重要,可能把它定义为社区的一个支点更合适一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社区基金会规模都很小,因为作为社区的支点比服务的规模更重要,就是说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我服务了多少人,而是这个社区有新的需求、新的问题诞生的时候,它可以通过一个渠道、平台、枢纽找到这个支点,可以去做出改变、进步,我觉得这个是社区基金会存在的意义。

启发点4:社区基金会不仅仅满足于公益信托这一功能,它更强调发挥社区领导力,搭建跨界合作的平台。社区基金会它的规模是根据它的范围、社区资源的大小体量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基金会就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像文章里提到的,它有联合劝募的支持功能,如果需要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都可以通过它往上寻找更多的平台。

《日本社区基金会的理念移植》阅读启发

第一点感触,日本社区基金会的诞生顺应了日趋高涨的民间公益需求。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居民逐渐不满足于政府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既生硬又落后,也不能及时的应对居民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有一个自下而上的一个呼声,促使了基金会的诞生。我认为这也很切合我们的社区发展情况,我国社区的问题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需求。

第二点感触,日本的评议员会制度,它是为了取代会员大会单独设立的机构,在功能上基本和会员大会是相似的,但是文章没有讲得那么透,那么细,有一点我就很奇怪:到底是谁来选择评议员会,用什么标准去选择?我认为这是一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解释。

第三点感触是日本社区基金会的功能:制定和发布申请指南、审核和选考项目、项目的反馈和评估,也是从最基本的框架讲到了社区基金会是怎么运营运作的。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评估制度,相信对我们会有帮助。

《灵活性社区基金会的魅力》阅读启发

我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社区基金会应该是有别于传统基金会的,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独特个性,这是我感兴趣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社区基金会没有完善的评估制度?我认为不是没有评估制度,而是他们需要一个更自由的评估体系,去应对社区和居民复杂多元的需求。

第二个问题,哪类项目应该获得资助,由谁来认定?我认为资助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做社区基金会的时候,很容易就有很多项目可以做,但我认为既然是个支持型不是主导型的基金会,筛选更加重要。

第三个问题,又小又复杂的小额基金会如何有效的运作?小额基金会如果专人来运营,成本会比较高,但是社区基金会又不太合适发展过大,我认为它应该由一个独特的方式方法,向上寻求支持的多样性,向下寻求社区业主的支持。

最后总结一个逻辑,我认为社区基金会就是一个基于社区范围内,整合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小型平台。社区基金会的规模是根据社区自身的资源和规模决定的。社区基金会应该是一个支持性的角色,不单是不同于社区自身的治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