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拾荒者,成为倡议人

“打破偏见,看见更多”

——喜公益

在未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的地区,拾荒者在城市清洁工作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拾荒”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常常被忽略,而与之对应的,是人们普遍认为拾荒者常与垃圾接触、容易滋生细菌,极度脏乱的刻板印象。

随着城市人口复工复学,人们对卫生条件的敏感要求,很可能造成对拾荒者偏见、歧视行为的增加。故此,喜公益提出倡议,平等对待拾荒者。 

这个被疫情突袭的寒冬,我们见证了无数人间冷暖,见证了个体如何消解恐惧,人群如何抵御危机。

一场疫情,让许多家庭陷入痛苦,让许多行业腹背受敌。其中,有一群无声、卑微的力量——拾荒者。我们无法评估,2020这场“灾难”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否加重了生活的暴击,他们如今过得如何……

Step1两则关于拾荒者社会新闻引起我们的关注

天津拾荒老人被打

2月28日 网传天津某小区的视频,显示几名执法人员在清理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三轮车车主是一位拾荒老人,其上前阻止时被其中一名执法人员拖摔在地。后来,动手者被证实是该地物业工作人员。该事件引起了网友为拾荒者抱不平,但也有人反思拾荒者堆放垃圾的习惯给小区管理造成困扰。

 

小男孩为拾荒者戴口罩

2月25日 网传一段视频中,一名男孩在路上遇到拾荒者,在将废弃瓶子递给过去时,发现对方未戴口罩,就找同行的家人要了一个口罩,双手递过去并为其戴上。这位小男孩礼貌善良的一个举动,给拾荒者心中种下了温暖的种子。

Step2几位拾荒者的故事 

拾荒者韦思浩

他是一名退休教师。他爱书成痴,每次进杭州图书馆看书前,都会把手洗干净。韦思浩退休工资每月五千多。省吃俭用,捡瓶瓶罐罐,并用化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资助学,生前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2015年12月,77岁的韦思浩老人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拾荒者、浙江大学校友林子根
回收废品补贴家用的的林子根老人,在疫情期间,他到所在社区捐款1万,留名:知恩者。据了解,他因老伴常年患病卧床,家庭负担重,老人常以回收废品补贴家用。捐款事件被广泛传播后,有居民组织捐款给老人,后遭到老人婉拒。

拾荒者、“捡破烂的”魏姐

魏姐是安徽人,十八年前跟着男人到杭州,搞个三轮车,还有一同来的二十多个老乡,到处翻垃圾桶扒垃圾桶,做起垃圾回收,常被人称“捡破烂的”。时间久了,魏姐和老乡们开始“承包“附近的写字楼和老校区。

垃圾量越来越大,魏姐一个人难以将五六百斤的垃圾固定在车上,往往要站在小板凳上,一人扶着,一层一层垒,十三四个编织袋绑着……如此日复一日,魏姐用这份工作送闺女上了研究生。魏姐从车上拿出一份材料,说是女儿参加活动带回来的。会议手册上写着:“ ‘ 大都市区建设进程中的美好生活需要 ’ 学术研讨会 ” 。如今,”魏姐们“仍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美国废品处理专家马丁梅迪纳在《世界清道夫》一书中指出,全球约有1500万名拾荒者,约占全球城市人口的 1%。 近年来,拾荒者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在中国680座城市中,有拾荒者 230 万余。 
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拾荒者常与垃圾接触、容易滋生细菌,这些刻板印象似乎在告诫我们“远离他们”。

武汉街头的拾荒者
(图片来源:城市拾荒者公共空间行为研究——基于对武汉市江岸区拾荒者的调研)

我们常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我们也了解他们的状态,却会忽略这份“拾荒工作”背后的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松在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中发言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约56%,可再生回收垃圾占垃圾总量的26%,可再生回收垃圾的60%已经进入回收系统。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归功于拾荒者:我国生活垃圾一般都会经过“居民—拾荒者—环卫工人”三个环节。

居民、拾荒者、环卫工人将可回收垃圾集中到社区周边的废品回收站,这些小型的废品回收站将“废品”转运到大的废品回收站或再生资源公司,再进入到各种厂房,生产各种再生产品,最终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城市生活中,拾荒者是我们相当熟悉的陌生人。当疫情褪去,随着城市人口复工复学,我们与这群“熟悉的陌生人”再次相见,请这样问自己:

1. 我可以将可回收垃圾单独摆放、保证垃圾安全无毒?
2. 如果我生活中出现拾荒者,我可以无差别的对待拾荒者,尊重拾荒工作?
3. 如果拾荒者无意中干扰了我的生活,我可以主动劝说和提醒,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
4. 如果拾荒者向我提出合理求助,我可以伸出援手?

如果
以上你的回答是“我可以”,
那感谢你
并邀请你成为喜公益联合倡议人!

我反对:
对拾荒者的歧视行为、不公正待遇
我倡议:
平等对待拾荒者,尊重拾荒者工作

所谓关爱,无外乎把他们作为和自己平等的人。打破偏见,平等相处,消除歧视,无论何时都不晚。

 

喜 公 益

喜公益,是由刘培麟在正荣公益基金会捐资,联合唐冠华、黄金共同发起的专项资金,开展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反对歧视,倡导平等”。项目主要关注边缘人群,包括性少数群体、残障人士,及多种问题导致的社会性弱势群体。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联动,对公众进行倡导、传递边缘人群诉求,以影响公众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提升社会接纳度和网络可见度;同时,项目在能力范围内协助对象维护权益、增强自助能力、改善生存状态。项目愿景是实现公众对边缘人群的广泛包容、平等对待,化解歧视、减少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