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从央企管理者到社区公益人,一路乘风破浪的姐姐

0.jpg

编者按



讲起职业生涯,曾丽说自己是一个没有规划的人,不是她找工作,而都是工作找她。第四次职业生涯的转变是在2017年接受和的慈善体系的邀请,成为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的秘书长。当年,美的控股设立了一笔 5亿元现金的慈善信托——顺德社区慈善信托,信托收益的执行人即为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


这种邀约曾丽早已不陌生。1985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她几次职业生涯拐点都是接受邀约。


大学毕业做了高中语文教师,后来拿起央企的铁饭碗,进而转身走入公益圈,做过社会团体秘书长、一线服务机构总干事,直到如今的德胜基金会秘书长。曾丽的职业生涯看起来似乎由一连串意外组成,而这些意外的历程也是一路乘风破浪的历程,因为她知道,这不过是回应了她的人生召唤。虽然是被动接受,但也是经过主动评估,是符合自己的人生追求的。


“我喜欢做人的工作。我的人生召唤就是成长自己、活出喜悦、绽放美丽,成为一道光照亮别人!”曾丽说,也许,成为公益人,从几次职业邀约看来是偶然的,但放在她的生命长河之中,又是必然的。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1987年底,还在四川成都城厢中学当老师的曾丽,被借调到交通部公路二局二处。原因是在那个大学毕业生稀缺的年代,她丈夫已是所在单位的主力干将,为了留住骨干人才,解决其分居问题,丈夫工作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和工会主席专程到成都,来向教育局提出借调曾丽三年到广东。
在高中教书两年多,曾丽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感情很深,要离开学生很是不舍。陈校长也害怕影响高三学生的情绪,因此交代曾丽不要让学生们知道。曾丽的教师宿舍与学生们在一栋楼,学生们不仅仅向她请教课业,遇到心理压力、情感难题都会主动敲开她的门。曾丽像一个天生的心理咨询师,总是很包容、很接纳地耐心倾听他们,甚至其他年级的学生也会到她宿舍里坐一坐聊一聊。
此后几年,学生们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考上什么大学了、竞选上学生会主席了、获得什么奖励等信息学生们都会写信告诉他们亲爱的曾老师。曾老师出差到学生们上大学的城市,也会去看望他们。
来到交通部公路二局二处(后来政企分开改为中国路桥集团华南公司),曾丽做过办公室工作、党群工作、宣传工作,后来成为女工主任、团委书记、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升到正科级干部,并获得交通部颁发的高级政工师职称。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她还上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的企业管理研究生课程,并考核合格拿到结业证书。曾丽在央企一干就是15年。“我不会去设定下一步要做什么。每干一份工作我都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作为交通部公路二局二处团委书记,曾丽主动将团的关系挂靠地方。因为交通部公路二局二处党的关系除了属于中央企业工委管理而外,同时也挂靠在顺德,所以团的关系也挂靠了顺德。
1997年,顺德成立了青少年心声热线。曾丽成为了热线的志愿者。她接热线电话,给青少年与家长们做咨询,不管刮风下雨,必定准时守在热线电话前;她走进校园,给青少年上心理课程,做现场心理咨询,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为了成为更加专业的志愿者,她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她的身上有一股不服输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的韧劲儿。
有一回,一名单亲妈妈打来热线,自从离婚后,她总是不能入睡,两个孩子的情绪也很不对劲。经过几次电话后,单亲妈妈希望面谈。慢慢的,在曾丽的陪伴与支持下,她逐渐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带上孩子接受个案咨询服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改变了生活态度,也找到了与两个孩子相处的新方式。“我总是全身心地临在,倾听她、接纳她,她的伤痛在安全的氛围中和一次次的倾诉中慢慢疗愈。而在她现实的生活当中,是没有这样的人去陪伴她的。”曾丽说,“在安全的环境下,案主才会信任你,愿意倾诉他的伤痛,而咨询师的临在、理解、接纳、包容,加上正向的引导,哪怕再困难的个案,慢慢地都会好起来。咨询师应该做一个爱的容器,去承接包容案主的伤痛。” 每到过年过节,曾丽都会收到单亲妈妈的感谢短信。
这个个案只是曾丽接过的无数案例之一。她让愁容满脸的案主在咨询后带着轻松的笑容离开;接到一位女案主电话来说要杀了丈夫再去自杀时,她第一时间赶到案主的家里,处理她的情绪;她处理过好几起危机事件,协调各方关系,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喜欢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可以影响到别人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兴奋,很有成就感。”曾丽讲起自己的工作时眼睛总是发亮。如果让旁人描述曾丽,一定离不开优雅、端庄、知性等形容词,而她聊到自己的经历,最常用的的词汇却是兴奋、有趣、挑战。

“影响别人最大的工具是自己”


2002年底,曾丽受当时团区委书记龚嘉明、副书记欧锦霞的邀约,从央企来到了顺德同时担任顺德志愿者(义务工作者)联合会、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和顺德青年联合会三个青年社会团体的秘书长职位,并兼任顺德青少年心声热线负责人。
因为对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热爱,曾丽选择了放弃央企管理者的稳定、优厚的待遇。“我更看重这份工作我喜不喜欢,能不能在这份工作里找到我的价值,这比钱对我的影响更大。”
作为义工联秘书长,她积极推动全顺德志愿者工作,制定各镇街义工代表处年度考核标准,建立志愿者培训课程体系,完善志愿者表彰奖励机制,链接社会各界资源,不断扩大志愿者工作的覆盖面。她还带头考取中级社工师,带动各镇义工专干积极通过考取证书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作为青企协秘书长,她积极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用心为会员服务,努力打造“非常对话”、“粤苏4+4青商合作联盟”、“创意创业大赏”等活动品牌。企业家遇到问题来找她帮忙,她会想尽办法提供帮助,让会员感觉到家的感觉。因此,企业家遇到困境,喜欢找曾丽聊聊天。比如一位企业家因为员工流失严重,特别是最贴心的那名员工离开后,深受打击。曾丽耐心听他倾诉,并建议他通过离职谈话了解员工离开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去改善企业管理。老总随即要求自己的人力资源经理找曾丽沟通。次日,曾丽与人力资源经理聊了一上午,她既像一个企业顾问,又如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慢慢引导。
作为心声热线负责人,她既要做好管理工作,也要做好咨询工作,并带领热线咨询员共同学习成长。由于企业家对她的信任,常常可以为心声热线和义工联拉到很多赞助,免费广告、免费印刷、赞助资金、捐赠物资,企业家们非常乐意为顺德的志愿服务尽一点力量。在曾丽看来,建立关系是公益人的专业性体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建立关系是为了取得各方的信任,后面的工作开展才有了可能性。“不是用技巧去搞定别人,而是真诚的心。”她说,“要想影响别人,必须先改变自己、修炼自己,影响别人最大的工具就是你自己。”
社会团体工作一做就是10年。2012年5月,她接到太和社工创始人黄光星先生的电话邀约,邀请她做北滘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她经过考察,认为这是可以发挥自己价值的工作。于是开始了一线服务机构的职业生涯。她带领社工们做个案,带小组,做工作坊,处理危机事件,探索社区营造。她说,“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团队,要培养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
为了更加精准、专业地处理每一个个案,曾丽跟着国内外各流派的大师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各个不同的流派,如萨提亚家庭治疗、德国家庭排列、催眠治疗、焦点治疗、沙盘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教练技术……曾丽学起来并不当作任务,反而觉得是种享受。每当工作遭遇瓶颈、能量很低的时候,她就会从老师那里汲取力量,然后又会充满能量继续奋斗。
曾丽认为,自己一路走来就是一场修炼,从而更加了解人、理解人、包容人,永远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接纳去对待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他成为现在的样子一定有他过去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这样的修炼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接纳任何一个人。员工有情绪或状态不太好,都应该了解他背后的原因。我可以带着他成长,一个好的领导,其实就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和一个好的企业教练。”

“仅仅有情怀不够,还必须有实现情怀的路径和能力”


两年后,太和社工转成一心社工,成为顺德当地的一支重要的公益力量。社工们不断聚焦社会问题,每个项目都做得很扎实。比如曾丽和她的团队发现,有些老人的住房破旧,有漏电漏水现象,于是发起了“众善修屋”公益项目,由于过去有良好的服务口碑,信息一发布,就召集了许多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修缮。
修屋过程中,社工们又发现,还有些老人没有坐厕。但老人家身子骨硬,蹲久了站不起身,他们自己用塑料凳,在蹲厕上搭成一个简陋的马桶架子。社工们发现了这个痛点需求后,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众筹,并附上两张修缮前后对比图,直接冲击了人们视线和心灵。很快就筹得了30多万元,而且打动了碧桂园橙家,愿意以成本价为老人更换马桶,还有马桶生产厂家直接捐出100个马桶。曾丽说,“社会上很多人都愿意去奉献爱心的,只要你搭建一个渠道。真正贴近群众需求的公益项目,不可能无人关注。不痛不痒的项目,人家当然就不来捐。只有扎根一线,才能碰触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难题,只有在实际服务中才会发现真正的痛点。”
为了成为专业的公益人,曾丽上了历时一年半的顺德公益慈善人才研修班,并被推举为班长。后来还陆续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组织高级管理课程等。
2017年6月,曾丽成为德胜基金会秘书长,她感到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有过一线服务机构5年的经历,她完全理解公益人的焦虑。她深知基金会手握资源,对推动顺德的公益生态有一定作用,让公益人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分配资源的过程就是在制定标准的过程,甚至能够引领公益的方向。“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我应该做的。” 
社区基金会的概念,曾在2016年的顺德公益慈善人才研修班上,进入曾丽的视野。社区基金会,就是动员本地利益相关方、撬动本地社会资源,来解决本地社会问题的慈善机构类型。

如今,德胜基金会成立已满3年,累计资助项目525个,资助金额达6704.32万元,服务覆盖10个镇街196个社区(村),撬动各界资源达到2100多万元。


曾丽认为,德胜基金会很好地发挥了回应社会问题,撬动社会资源,推动公益生态的作用。


德胜基金会的工作成效不仅体现在项目资助上,还体现在公益理念的倡导、公益生态的营造、社区问题的发现和社会资源的撬动上。把社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依法、合规、高效、透明的运作,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吸纳撬动了社会各界资源;受益群体不断扩大,有力推动公益慈善理念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三年工作得到捐赠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看着这份厚重的成绩单,曾丽说:“如果我们基金会有一点点成绩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有一帮热爱家乡的乡贤。”她口中的乡贤,指的是基金会的理事长和理事们。
曾丽特别强调,两位理事长依靠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为基金会撬动了社会各界的资源。而要确保每一个公益项目能够很好执行,靠的是项目官员们。她们很多时间都在走社区,每个项目从申请到落地,到结项,项目官员们都要实地跟进考察。
在曾丽的表达中,基金会从上至下的同仁们都大有功劳,唯独没有提到自己的付出。她说,把公益当作事业来做,就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关键是把工作做好,功劳一定是大家的。
如果有人赞美她很有情怀,曾丽会说:“仅仅停留在情怀还不行,美好的情怀,必须通过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她非常强调要做一个职业的、专业的公益人。

后记


“如果今后我还可以继续做点什么,我觉得,慢慢培养人吧。”在访谈的最后,她笑笑说,自己的年纪其实挺大了,最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培养、支持那些愿意进入公益行业的年轻人。


曾丽带领过不少团队,她十分高兴常常有年轻人走进公益的领域。尽管许多年轻人,与公益行业只有短暂的缘分,但曾丽依然觉得是件好事。“能有一段在公益事业中的成长经历,是一段不可多得的修炼、一份无法磨灭的财富!他们走到社会上,走到企业里,就是一个火种。”


曾丽的语调高了起来,眼神也亮了起来,“他们可以传承公益的理念,然后去散播开来,一样可以改变社会,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换了一个场景,仍然可以发挥他们曾经是公益人的那份能量。”



文 :瓦仔

排版:心璐

编辑: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