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社区,社区工作者看见新可能

1月4日-9日,正荣“你好,社区”社区工作者公益培训在复旦圆满举办,为来自全国十余个地区的近40位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精进之旅,正荣公益志愿者晶晶、lancy参与支持了本次培训活动,并作了观察手记,供感兴趣的伙伴了解。

正荣集团,

#你好社区 共建美好社区,有你,有我,有我们

视频号

“很多时候社区工作们都在忙碌着完成很多条线的工作。我们希望让他们可以有时间停下来,去听一听这个时代下社区发展以及未来社区建设的新趋势,用一些好的案例和工具给他们带来一些思考,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更好地应对社区的挑战。”【你好,社区】项目负责人吴军军说。

在新的时代下,中国的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以街道、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作为最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非常了解所在的社区,扮演起中间枢纽的角色,对当地社区发展至关重要。而社区工作者要建设新的能力、创新基层治理,需要更多的支持。

pic_002_结果.jpg

“你好,社区”社区工作者公益培训开班仪式

1月4日-9日,正荣“你好,社区”社区工作者公益培训在复旦圆满举办,由复旦大学等专家教授、知名社会组织机构创始人、优秀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授课团队,为来自全国十余个地区的近40位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精进之旅,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及实地考察交流等形式,共同探索美好社区建设的多元路径。

长期致力于支持和陪伴社区成长的吴军军希望能以此为起点,组建起社区工作者交流网络,促进各地社区工作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对于来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们而言,这是一次打破系统界限向外看的机会。而对于分享者、培训的导师来说,也是一次将社区治理的理念与实践向社区一线输送的尝试。每个人都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共建社区的一份子,积极推进这场对话。

讲师风采

复旦大学的教授们有的从宏观政策到热点分析,介绍不同国家的社区治理模式和我国社区治理的纵向演进,为学员们系统搭建社区治理领域的宏观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的从社会治理的本土品性与多元创新展开讨论;有的则分享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的微观经验。作为社区治理的一线实践者和研究者,南京社区互助发展中心阿甘分享了社区互助会从发起到参与社区治理的历程……培训课上,导师们分享各自在社区治理领域的观察、经验及思考,从不同维度给社区干部带来启迪。

以人为本,营造社区空间和文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刘中起认为,现代社区的构建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互动和交往的机会,彼此间不了解,自然就没有信任和情感连接。我们现在做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就要建构一些场景帮助大家能够走到一起活动,互动起来,彼此了解,形成情感连接。这样一来,社区的韧性就得到提高。上海建了很多像邻里中心、家门口、邻里汇这样的公共空间,就是为了建构居民间连接的可能。“未来社区治理就是要围绕共同体,尤其是情感的共同体。这一块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去做。”

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杨旭对此也有共鸣。她畅想的未来社区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在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基础上能够相互支持,形成稳固的社群或社区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治理”,建立更好的协商方式,支持全人发展。这样的社区,不再由割裂的原子化个体组成,它更加可持续。

在培训期间,学员沉浸式地体验了城市空间营造对重建社区中人与人关系、人与社区关系的价值。在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贺小林,大鱼社造中心联合发起人何嘉的导览下,大家分别走进上海社区治理的标杆社区——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和新华路街道,了解社会组织如何与街区政府合作,推动多元主体共建社区公共空间,为老旧社区注入新的生命力。

经过营造的社区博物馆和小白楼,成为居民连接和创造的场域,生长出许多具有社区内生力量的可能性。而社区多元治理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实现,社区共同体也就逐步自然形成。

☞ 点此了解备受学员惊叹的社区治理案例

新华参访

社区游学的见闻,让社区干部们深刻感受到社区文化和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文明吸烟亭替代了冰冷的“禁止吸烟”警示口号,更人性化;“老年人随身码”可以随身带在身上,解决了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隐患;将居民吐槽的地方说成“吃瓜群众聊天室”;田林街道的智能化安全防护;智能垃圾屋……

田林参访 

有学员笑谈,“我们在乡镇政府机构、体制内的人都很生硬。像发布一件事,我就是简单地用一张A4纸通知居民有这件事情,了不起就是在居民群里发一下消息,没有这种创新的交流方式和有文艺气息的表达,没有那么柔和的语气,就是很直。”这些新颖、有趣而实用的创新点子让大家很受启发。

有学员表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明确性和专业性都是需要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不能一味的用老办法去解决现在甚至是一些社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后要用更创新的方法来打造我们的新社区。”

爱与担当,用专业服务好社区

刘教授专注于社会治理基层党建领域的研究。10年来,他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不断跟踪最新的创新成果,对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还有各地方的创新实践进行学理化梳理,让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

在他看来,社区治理是大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因为中国的改革,包括社会治理创新一直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很多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是来自于基层的探索、地方的创新经验,然后制度化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写入国家层面的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通过人大立法:上海五里桥街道“三会制”的探索,到国家层面形成群众基层自治制度;来自浙江绍兴枫桥镇的“枫桥经验”,发源于浙江嘉兴桐乡“三治”结合治理体系等比比皆是。

刘教授认为,无论是学者,还是基层工作者都一样,都能尽我们所能为国家治理、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不应该妄自菲薄。对他来说,做研究要持续关注一个领域,才能有所积累,这是专业精神;再者,做社区和社会治理的研究要深入基层,跟居民互动,获得第一手的感知,要有人文情怀和情感投入,这样学科研究才能做得深,要不断学习,把党高度凝练的语言翻译成群众的语言。社区干部也一样。“比如我天天讲两个维护、四个意识。这些新思想到底讲的是什么?你要把它讲清楚。在社区端,社区工作者要把党的一些创新思想,包括中央政策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再去做社区工作。如果我们这个层面脱节了,老百姓就感受不到了。”有学员由此获得启迪,社区干部要有清晰的职业自我认知、角色认知、工作认知。

在南京翠竹园社区深耕13年的阿甘,分享他带领社区互助会深入搅动翠竹园的社区力量,联动业委会、物业、居委会和居民实践民主议事,开展自助互助,赋能社区自组织成长,合作共建美好家园的案例。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在考察翠竹园时就对这种用组织化形式实现社区自治的模式给予高度的评价。近几年,以互助会推动社区治理的模式已经成功复制到一些社区中。

☞ 点此了解“翠竹园社区互助会”案例

学员们从案例中体会如何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如何让项目持续运作;同时,也更加认同“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建立更多更丰富的社区团队,让专业人士做专业事。”

阿甘认为,目前,国内确立的和社会工作相关的服务还在很粗浅的阶段,没有达到人文关怀,对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倡导方面还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未来的社区更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来提供系列服务和各种各样的支持。要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进步,将有情怀的专业社区工作人才留在社区,才有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

怀抱着建设美好社区的朴素愿景而来,社区工作者们在新的理论和经验激荡下,有许多感触:

01

每个区域都有每个区域的优势,面对的问题也都不一样。结合自身的区域,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然后更明确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如何更贴近民生。

02

受益最多的是工作方法方面,这些分享让她坚定信心。虽然社区工作很难做,但也要做一个有热心、爱心、信心、决心的社区公益人。

03

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和自治组织的发挥、挖掘等给了她很大的灵感和动力。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要改变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达到刚性与柔性的平衡。

04

要有为民的情怀,多跟居民打交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群众的真正需求出发,付出真心服务,把社区的“担当”做起来,用服务换取居民认同,在居民中树立威信。

05

要学会用弹钢琴的方法,先把重要的东西理出来,然后再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来处理每一项的工作,提高资源统筹能力,尽量把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06

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去实地考察,不仅是社会组织,还可以去考察具有先进经验的居委会,看看他们的社区工作怎么做,学习如何落地实施相关工作,也邀请街道领导一起来学习借鉴。

对正荣“你好,社区”来说,这次培训是推动社区治理的一次新尝试,打开一个窗口,让基层社区工作者与社区治理中不同层面的代表交流、对话。因为在社区治理这个系统中,每一环都至关重要。如果当中的一些力量发生变化,社区建设可能就会打开新的局面。

祝福我们的社区工作者们,能将这次学习旅程中的启发转化成新的社区行动,为所在的社区带来向上向善的改变。

pic_009_结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