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人物03】王晓峰&张冬青

“LIFE教育创新”(Learners’Innovation Forum for Education)是正荣公益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公益项目。项目将通过年度峰会和月度系列活动,反思教育哲学和真伪命题,发现、支持和汇聚创新型教育案例,帮助这些教育创新行动传播、反思和成长。

“LIFE教育创新”倡导“为生活重塑教育”(Reinventing Education for Life)。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在全国各地发掘有创造力的学校、公益机构或者老师、家长、学生,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在如何践行“更好的教育”。

 

内容简介

2006年9月,回龙观几位家长为了解决自己孩子的小学教育问题,共同创办了“日日新学堂”,定位为家长互助式新学堂,由家长共同管理,共同出资,风险均担。学校创办之初,就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八年过去了,“日日新”从一颗落土的种子发芽、生根,现在已经长成一棵葱绿的小树。

实践探路,争议不断。这种教育模式是否是对传统教育痹症的宣战?美好的教育理想是否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评价规律下,“日日新”究竟还能新多久?搜狐教育近日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张东青夫妇。

 

1每根草都能冒出生命力的学堂 

搜狐教育:之前您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到了创办私人学堂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王晓峰:确实是这样。创办“日日新学堂”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当时是2006年,女儿五岁,马上面临升小学。周围家长都在想孩子上学的问题,有家长朋友来问我们,你们的孩子准备在哪上学?我们两个就说我们不上学,他说不上学怎么办?我说在家上啊。后来朋友回去了,第二天跟我们讲,你这个想法好,我们也参加吧。我们最开始就是想让孩子在家上学,当别的家长赞同了这个想法之后,我觉得有一个伙伴就更好了。这样子我们就有几位家长组成了一个日日新学堂,最开始只有四个孩子,四个家庭一起来做。经过将近八年的时间,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这样一个规模,现在大概有260多个孩子。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所以出于这个想法,我们才做的日日新学堂。

张冬青:有的家长去观园说,日日新学堂的孩子眼睛都是亮的,充满了这种活力,充满了动感和好奇心。而且做事又专注,对事又认真,这种宽容度要大。我们的孩子比那种公立学校孩子,宽容度要大。也有的家长形容我觉得特别典型,他说一走进这个学校,觉得这一片土地上,就是到处充满生机,好像每一个草根里都能冒出生命力来。

搜狐教育:目前配备的师资情况如何呢?

王晓峰:和我们都是志同道合者。

张冬青:我们有小学老师35个,其中有19个是学师范专业的,平均年龄32岁,也有刚刚大学毕业的,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差不多将近70,69位老师,男教师也有十几位,所以我们的群体也是充满了阳刚之气的。日日新学堂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理想,也许这个理想还很朦胧。师范毕业的老师会去公立学校实习,在实习的时候,他们觉得这种应试教育的问题让他们不愿意到那样的对待学生。我们有一个老师,他本来是可以去公立学校当老师的。但是他实习完了之后,就决定不去了。因为老教师告诉他,你不要跟学生关系这么好,否则他们不听你的了,你没权威。他就觉得我的权威因为我板着脸才能竖立得起来吗?这是他很难接受的,他担心自己被同化成那个样子。

 

日日新学堂副校长张东青(左)和校长王晓峰(右)

 

2寻路:为什么要脱离体制教育?

搜狐教育:从最开始萌发的初衷发展到目前260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您是不是认识到目前体制内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您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王晓峰:对,我们之所以有在家上学这个念头,确实是跟我们现行的教育不给力有关系。我们认为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我认为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应付考试,它是以考试作为它最后的一个目标。而我们认为一个教育,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成长,能不能成长为全面的、完善的,充分成长的一个人。所以我觉得应试教育和理想中的教育,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甚至说有一些差距的。

张冬青:对,因为我一直在大学教书,现在的大学生里面的问题真的很多,我看到他们身上这些问题,就想这是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可能在他们中学教育中,还是小学教育中,甚至幼儿园,家庭教育中就有一些缺失。这种缺失就像王晓峰老师说的这样,是教育的缺失。有的时候我觉得都没有灵魂了,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从众,“自己是谁”、“我选择什么”、“能不能承担“——这些事情都没有想过。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计算机专业火我就学,法律比较时髦,我也可以跟着学。然后通过高考这个难关之后,上了大学基本上就放弃了。

我觉得你可以放弃学习,你可以去工作,你可以谈恋爱。即便是拿谈恋爱消磨时光,也要谈得有些价值,有些深度,有些轰轰烈烈吧,可是连谈恋爱也很无聊。就是无聊到了逛商场,或者宅在宿舍里打游戏,这集中体现了当前年轻人灵魂的不饱满,精神的涣散,其实是我特别痛心的。

大学生18岁到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来应该有很多充满智慧和挑战的理想,但是他们没有,全都是向现实妥协。不上课,逃课去打工,因为我要积累经验,我要找一个好工作,全都是向现实的物质生活去妥协的。如果要再谈点理想,他就会觉得老师你不懂,我们有代沟。还有一方面问题,是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根本没有培养起来。

 

来源:转自搜狐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