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人物︱耕读文化博物馆的守护者张书岩



文/周铭凤等

 

编者按2014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更多了解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iguxiang2013”)

 

    推荐人周铭凤、韩家琦、徐听听、赵浩然、王建鑫、周颖、韩艺、赵飞燕:福建省屏南县漈头村有位叫张书岩的65岁退休老人,为了抢救村里的古文物,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从为村民义务送信开始,收集故乡传统文物,利用11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在村里建起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耕读文化大观园。馆中深藏了农具、家具、书画等六千多件明代以来的古物。

张书岩年过花甲,是一位口碑极佳的退休干部。他的老家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漈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海拔800多米,有1300多年历史,人文积淀很深。前尚存有明清两代独具特色的完整古民居42幢,乾隆年间就有的鲤鱼溪,南少林武功真传遗址慈音寺和全国少有福建仅有的石牌坊群及保存完好的清朝“皇帝圣旨”……如此之多的文化资源令人赞叹,但遗憾的是多年来这些资源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2009年,退休的张书岩原本可以用退休金享清福,但他闲不住,回到家乡漈头村,想为乡亲们做点事。。

漈头村原有4000多人,现全村不足千人。许多古民居没人住成了危房,卫生极差。张书岩决定从村道卫生入手振兴古村。他带头扫村道,自费买来300多把扫帚分发给村民。后来,他干脆从每月的退休金中取出800元聘请两位村民(一位老大爷是“五保户”,另一位是年仅28岁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尿毒症患者)协助打扫,一来解决了这一老一少的生活问题,二来使他们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光清洁是不够的,还要绿化。张书岩和弟弟经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万多株红豆杉,他将一部分用于村道绿化,另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植树节,他总共捐赠给全县中小学、县医院等单位700多株红豆杉,价值7万多元。

2009年,退休后的张书岩为抢救古村文化而回到老家,广泛收集散藏当地的农耕文化旧物,借来十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创办了“耕读文化大观园”,园内共展出1万余件古物。此后,为找寻农耕文化记忆而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年均接待量达3万多人次。

漈头村离县城5公里,平时信件和报刊均由县邮政局隔三差五不定期投递。为了方便群众通邮,张书岩多次到县邮政局找领导并签订协议:从宁德到屏南的邮车每天出入漈头村接送邮包、报刊信件投递一律免费。在村民的赞誉声中,张书岩的二儿媳接过了“绿色邮袋”,成为了他的接班人。

2010年初,张书岩在餐馆的门口挂上两块小牌匾:农耕文化小展室、明清家具小展室。他把送信送报过程中群众赠送的和家中的百余件废弃农耕工具、家居用品集中展示,分类摆放。没想到这一“投石问路”的举措引来了一片赞扬。于是,张书岩开始将一个大胆的想法付之实施:修缮古民宅,收集古()物,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

说干就干,20108月起,张书岩先后与21位村民签订了十年租赁期的12座古民宅使用权协议,并对古民宅进行修缮。为了收集更多实物,张书岩开始长期奔走在大大小小的村庄,以租、借、买、送等方式,搜集“鞋篓、古锁具、古秤”等零零散散的农耕用具和古床、古家具、古木雕等生活用品。他还曾经为借到一件百余年的古物,多次登门,为年迈老人洗脚、修剪脚趾甲等。

“刚开始,因为全靠个人资金支撑,入不敷出,家里极力反对。”张书岩告诉记者,耕读文化大观园创办以来,至少投入了100万元资金。这些资金既有社会各界的捐助,也有一部分是他通过银行贷款来的。但很多时候,他还要自掏腰包四处收集农耕文物,退休金除了留点钱吃饭和买药,其余的钱都投了进去。

如今,已经在12座清代古民居内设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清风正气史鉴馆等10个展馆,设展区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馆藏历代古文物博物馆。已初步打造出“10展馆,3基地,3长廊”的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6年来,一共有21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游客免费到馆参观,总接待游客20多万人。博物馆被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誉为“民间故宫”。

据了解,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旅游品质,2013年年底,漈头村投入了20万元对鲤鱼溪河道进行清理,并在村中增加了消防设施。今年,村里的大动作也有不少,目前村里正筹建专门的停车场,预计一期建成后能停靠旅游大巴20辆。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古民居,今年2月份 漈头村还请省规划设计院和厦门大学联合对古村改造进行规划设计。漈头村将在此基础上对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

正当“耕读文化大观园”声名鹊起时,一个构想在屏南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凌庆贤的心里渐渐清晰起来。他一直想建设一个既贴近当地干部群众心理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教育基地,张书岩的实践不正是一个生动的案例么?很快,他主动上门找老张商议此事。没想到,有着近40年党龄,又是县市两级优秀共产党员的老张在挖掘农耕文化中,也发现许多题材极富反腐倡廉意义,正想办一个“清风正气史鉴馆”作为“耕读文化大观园”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创办廉政文化教育馆一事非常支持。

于是,20108月,创馆工作开始了。县纪委出资金、搞策划、调人才,至于收集展物、布置展物等具体工作则放手让张书岩去干。

他做事就是有这么一股韧劲,尽管身患糖尿病20多年,每日都得自己注射胰岛素,时常感到疲劳,可他对办馆之事毫不松懈,且精益求精,直到满意为止。他得知有个县用剪纸来表现廉政文化,很是好奇,乘车百余公里,通过朋友帮助借到剪纸作品,一一复印下来,将数十斤资料给运回来,然后请来本地民间艺人张桂贞、倪可敏帮助创作廉政剪纸作品。

20121月,在制作廉政文化长廊时,他认为用毛竹作瓦状雨披可与古墙相协调,但必须是冬季新砍的毛竹才能预防虫蛀。当了解到熙岭乡墘头村刚砍伐一批毛竹后,他顾不得天空正飘着雪花,雇来一部拖拉机赶到那里,把两万余斤毛竹买回来。

  张书岩说,这种动力,来自县领导的信任和乡亲们、老朋友们的支持。为办好廉政文化教育馆,县纪委书记凌庆贤最多一个月来村里6次进行具体指导。一高姓邻居去外地伐木,在深山老林发现一朵上百年的木菇,认为张书岩一定用得着,连整段木头都给搬下山搭车送回来。80多岁的老党史工作者张正锐亲自给他审稿,90多岁高龄的老教师陆康德还把收藏了数十年的邮品借给他展览,大家都被老张的执着所感动。

今年59日,经过县纪委和张书岩等人的努力,屏南县廉政文化教育馆揭牌开放了。这座古色古香的场馆,占地300多平方米,分设立德室、廉吏室、警醒室、文史室等4个室,所有题材都出自本乡本土,有古代廉政文化实物、廉政书画和图文等,展出廉政文化实物300多件。有一盏“正心无私灯”,为明末清初漈头村创办北山书院时特意打造的,由“正心无私”四字构成人物,作双手托灯状,古之学子点灯夜读,对今人不无启发意义。

在这座浸透着地方特色文化的廉政馆里,闪烁着张书岩等人的智慧之光。如一口古陶缸的水源源不断流向一古陶罐,寓意“流水不腐”;一老奶奶在古代织布机前伏首织布,代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寓意“百善孝为先”等,可见创意者的良苦用心与匠心独运。

张书岩介绍说,开馆以来,已有5600多位党政干部和游客到此参观,许多还是由单位成批组织而来。最近一批是在714日,福建省交通规划院组织30多名党员干部来这里开展教育活动,并与漈头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在耕读文化大观园的带动下,漈头村结合漈头村鲤鱼溪、慈音寺等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漈头村旅游迎来了春天。仅2013年,漈头村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万余人次。游客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给当地村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借助村里旅游业的兴起,不少村民在村中开起了小吃店和特产店。光饼和扁肉最为有名。

当我们问起张书岩为何要拖着20余年糖尿病的弱体,执意举债修缮古民宅和大量征集古文物办馆时,张书岩的回答令人震撼:我身虽退休,但心不能退休,我要把逐步完善中的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办成闽东民间故宫!让孩童们感知耕读文化,让青年人感受耕读文化,让中年人感悟耕读文化,让老年人感怀耕读文化。

张书岩说每一件文物都是他亲手带回来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让他一直坚持走下去的动力是村民的理解与支持,让他觉得他做的是正确的。他讲到如果他做那么多只是为了名和利,那么他现在足够了,也可以收手了。那么多年的心血、心酸与痛苦,大概只有张书岩老人自己才能了解。艰难的日子是有限的,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已经度过了,接下来就是无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