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荣公益游学】2014台湾公益游历营分享(一)


2014年10月15日-23日,2014正荣公益台湾游历营顺利开展,由正荣公益基金会支持的19位公益伙伴参加了此次游学项目。

在台的8天行程中,学员们马不停蹄,先后参访了台湾好基金会·中山大同社区、华山1914文创园区、新北市永和社区大学、淡水重建街、宜兰大二结社区、南澳自然田、观树文教基金会·里山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桃米生态村、南投埔里酒厂、菁寮社区·无米乐、高雄驳二艺术特区、高雄旗美社区大学等12个项目点,涉及领域以社区营造、文化创意及生态环保为主。

通过此次游学,伙伴们更好地了解台湾公益组织和社区营造的发展,对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后续大家也会在各自的机构组织分享会。此外,学员们在几天的共同相处过程中,伙伴关系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彼此合作意向的产生。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员们写的游学报告,与更多的伙伴分享此次游学项目的经历与收获。正荣公益游学项目作为一个开放的支持平台,欢迎有更多机构和朋友加入一起探索支持公益人才的发展。

本期我们将分享学员黄宁莺和邬亨玫的游学见闻。


活化社区资源  营造永续社区

——2014正荣公益台湾游学随记

文:黄宁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期待了近半年的台湾公益游学终于在一年中最美好的10月成行,我们没有像普通旅游团那样走马看花,在游人如织的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相反,8天来在正荣公益基金会用心安排下深入地参访了不同类型的社区,一路走来,充满了惊喜和收获。

这次主要考察的是台湾的社区营造,也称社区总体营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都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居民参与不足、农村衰退和人口流出、生活环境混乱、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同时,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个性丧失殆尽:在工业化、都市化的影响下,各个社区、地区已逐渐放弃其特有的文化与个性等等。在此背景下,政府发起了社区总体营造运动。台湾的文化建设委员对社区总体营造的定义如下:“社区总体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藉着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使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此因社区民众的自主与参与,使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品质获得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再行复兴,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如此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与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为社区总体营造。”

2014年10月15日至23日期间,我们共参访了台湾好基金会——中山大同社区、华山1914文创园区、新北市永和社区大学、淡水重建街、宜兰大二结社区、南澳自然田、观树文教基金会——里山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桃米生态村、南投埔里酒厂、菁寮社区——无米乐、高雄驳二艺术特区、高雄旗美社区大学等12个社区及重建项目,发现这些较为成功的社区营造项目有其共同之处,以下将详细叙述。 

一、打造有社区特色的核心价值

这些社区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例如,淡水以重建街为核心,集聚社区居民的力量,不但保护了淡水最后一条真正的老街,而且营造了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温情社区。淡水社区营造最著名的事件为“站满重建街活动”,起因是淡水最古老的一条街——重建街面临改造。在当地摄影师程许忠(阿忠哥)的带领下,发起了“站满重建街”活动。

    為了觀光,日治時期淡水河邊的觀音石步道全被柏油封住,

    為了車潮,淡水老街的古老街屋立面通通拆掉,拓寬路面

    為了政客的信口開河,淡水近郊崁頂的田園,通通填平蓋新市鎮

淡水這十多年來,因為各種“畫山畫水”的口號

典雅的街屋一棟一棟倒下,綠地一塊一塊失守

淡水十倍速的開發,素樸小鎮幾近毀容

現在,連淡水鎮上不可多得的安靜老街——重建街

也因為要繁榮地方,在政客的聯手下

階梯道路要填平、要拓寬、要拉抬房價

即使這是一條自清朝保留下來的正港老街

2010年5月30日,禮拜天下午四點

我們要安安靜靜的站在重建街上

站得滿滿的

用靜默的力量告訴那些眼中只有選票、只有金錢利益的政客們

淡水不是你們的俎上肉!

 ——录自“站满重建街”活动文宣

“站满重建街”活动,上了各大报刊的头条,在当地民众的努力下,保住了这条美丽的古街,由此开始营造有历史感的街区。

 

图1:淡水重建街


图2:“站满重建街活动”海报

再如著名的桃米社区,以青蛙作为社区核心价值,提炼的新文化符号是“青蛙共和国”,在桃米,处处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图案,还有湿地公园,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为青蛙营造生态家园,你甚至可以看到,男女卫生间也命名为“公蛙”和“母蛙”。扩展出一系列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以及有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社区核心价值和理念非常清晰,非常有助于后期进行总体营造和宣传营销。


图3:桃米绿园民宿门前的青蛙石雕


图4:桃米纸教堂前的青蛙雕塑

位于新北市中心的永和社区大学,人口密度高,绿化率低,没有独立的办学空间,但可利用的师资丰富,因此更多地是以通识生活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等课程作为社区大学的核心资源,也因此而吸引了许多年轻的上班族来参加社区大学,使不同世代的人群有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与永和社大的slogan“这里有玫瑰花,就来这里跳舞吧”十分契合。若将这些课程放在位于乡村的高雄旗美社区大学,则很多课程都是不适宜的。

 

图5:永和社大2014年秋季部分课程

二、对社区做总体营造规划

围绕着社区的核心价值,对整个社区做总体营造,是大部分社区的共性。例如台湾好基金会参与的嘉兰村灾后重建项目就是如此。2009年莫拉克风灾过后,许多村民的住屋荡然无存,面对村民的焦虑不安和低落的情绪,台湾好基金会与当地的部落一起向政府提出“让嘉兰村成为重建示范村”的计划,希望政府透过重建的过程不只是盖永久屋更要为部落找到永久发展的未来,特别是产业重建的方向,计划内容还包括设立“八八纪念公园”,其中含部落会所、传统示范屋等。

 

图6:台湾好基金会“重建嘉兰村部落广场”图示

在桃米社区,我们看到了一个精心规划和营造的成果。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以做社会企业的方法助力桃米生态村,一方面它做社区培力,帮社区人成长;另一方面,它导入外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支持社区发展 ;再来,它办社区见习园区,吸引其他做生态村的社区代表和官方考察团前来交流,对一般游客吸引力也不小。尤其是园区中的“纸教堂”,已成台湾知名的旅游景点。见习园区办社区营造培训班,面向桃米居民,也面向外面的社区营造者,成为了各方交流的平台。

 

图7:桃米生态村的纸教堂

三、整合各方资源协力营造

   我们发现,这次参访的社区能取得目前的成果,均非NPO的一己之劳。因为社区营造本就是自1994年以来政府大力推行的政策,并有与之配套的相应资金补助。比如“嘉兰村部落广场”这个计划是由行政院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台东县政府与台湾好基金会共同合作,由台湾好基金会负责规划和执行。在经费方面,台湾好基金会负担60%,重建会与台东县政府补助40%。除了经费上的合作之外,部落广场项目还与在地的排湾族部落密切交流,在部落内自行组成一个临时性自救会组织,成为灾后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整合平台。历经三年,这个广场的一木一石均由原住民亲手建成,可说是“政府、社会、在地居民”合作的典范。

    行走在桃米的乡间路上,不同风格的标识牌提示着每个地方的不同资助机构,湿地公园和戏水池是“农委会”支持的,社区营造见习园区很多项目是“文建会”支持的,民宿生态池是“信义房屋”支持的,防小黑蚊涂油箱是中台科技大学和南投县环境保护局支持的……虽然任何一个社区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但只要社区的居民透过挖掘藏在深处的社区个性,找到感动自己的发展元素,找到地方资源的魅力,就能整合到各方资源来共谋发展。

此外,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大二结社区也是集合了各方力量来协力营造的。尽管社区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林奠鸿先生强调基金会的干部不得担任任何政治性的民选代表为其基本原则,他自己也20年身体力行这一原则,但并不意味着不与政府合作。大二结谷仓的经费有75%来自政府计划,25%来自谷仓经营。他认为要成功营造一个社区,必须具备与政府对话的能力、与专业对话的能力、与土地对话的能力、与民众对话的能力以及对议题的深入了解。其初始的成功案例——王公庙的保护也得到了小学的协作,发动了大部分当地民众来参与。

王公庙因应实际需要,而扩大改建的工程,过程中皆有社区居民与信徒的参与,从设计、建设工程到监造,均是经过讨论、争议、凝聚共识的机制而达成,其中以千人移庙的过程,更是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将旧王公庙与新庙保存在同一个历史场景,不但保存了旧庙的传统空间,也为二结居民提供一处蕴含社区集体记忆的社区设施,并建立了未来将以社区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之永续机能。如果光靠社区文化基金会孤军奋战,是很难取得目前的成就的。

除了与政府保持“亲而不近,疏而不远”的沟通之外,与其他民间组织和在地势力(如部落、宗族、当地民众、企业等)的合作分寸的拿捏也十分考验社区营造机构的功力和阅历。然而,只有将各方资源整合到社区营造机构这个平台上,活化社区资源,才能使社区真正得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图8:大二结谷仓外景

四、长期坚持见成效

此次台湾行看到的这些社区的建设无不是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经营才有目前的成效,初期也都经过了不同的困境和迷茫。高雄市旗美社区大学是台湾第一所农村型社区大学,张正扬主任阐述了旗美社大经历的4个发展阶段,对正处于迷茫中的社区营造参与者来说极有借鉴意义。这4个阶段分别是:(1) 第1~2年,草创适应阶段;(2)第3~5年,形成目标阶段;(3)第6年后,制度化阶段;(4)10年左右,调整制度,更加清晰目标的阶段。张主任说在社大初始的两年,完全看不到方向和成效,在第三年初甚至想到过如果这一年没有找到方向和角度,没有进展,就结束在社大的工作,退出这个计划(其工作合同为三年一签,故有此说)。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精神,终于在第三年有了突破,找到了目标和方法。它的目标是“农村是一所学校”,方法是“在农村学习,向农村学习”。目标和方法清晰之后,再慢慢进行社区营造的深耕。

    大二结社区文教促进会更是经过了20年的不懈努力,才保留了社区的古建筑并将之成功活化。从旧王公庙的平移保护到二结谷仓的申请文物保护再到中兴纸厂厂房的维持和再生,直到我们看到的挖掘社区居民资源,活化公共空间,之间经历了20年的过程。这种社区的变化是缓慢的,正如张正扬主任所言:“我们在农村进行一种培力与陪伴的工作,重要而缓慢,是非线性的;工作者的形象隐微,甚至模糊,然而你终究可以感受到它的清晰存在。”

    居民塑造社区,社区反过来也塑造着居民。拥有一个或数个历史空间的社区与只拥有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新城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工作、行走在这些传统空间中,给居民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带来的益处将是长久和深远的。以社区既有文化资源为基础,作为地方产业再发展的动力,并结合邻近地区生活圈内人文及自然资源,形成以文化保存与地方发展并进的新文化产业振兴,应为我们社区营造之方向。


台湾公益游学感想

文:邬亨玫(江西吉安青原色创新实验室)

10月15日-23日,和正荣公益基金会的伙伴们一起进行了为期9天的台湾公益机构参访游学,以下是观察到的一些青原色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一些其他的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博物馆

从台湾北部到南部,不管是城市还是在乡村,见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比如在宜兰县的大二结社区,有一家纸文化馆,展览馆是由村子里的谷仓改建而成。宜兰县早期,有很多大型的造纸厂,周围的村民几乎都是在造纸厂谋生,后来,造纸厂迁走,村民们也就没有在纸厂工作。后来结合到大二结社区的社区营造,一些在造纸厂工作过的村民自发成立了这个纸文化馆,因为大家都或多或少熟悉造纸行业,所以大家就义务的担任文化馆的经营者。文化馆内有当时造纸厂的一些文物,照片,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此地的造纸文化,还可以亲自体验一张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以及尝试各种手工纸的工艺品。

再比如埔里的埔里酒厂,在九二一大地震中,酒厂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我们的导游半开玩笑说:地震的时候,整个埔里都好香,为什么,因为埔里酒厂的酒缸全部都打碎了。地震后,埔里酒厂开始重建,因为大众喜好调整,除了由生产绍兴酒到也生产各类果酒之外,也将整个厂区建成了一个博物馆,所有的参观者在酒香中了解酒的历史,酒厂的历史,还可以尝试各类由酒开发的产品。

又比如,在电影《无米乐》的菁寮社区,一个医生家的旧居被改造成了整个村子的博物馆,展示着村子里引以为傲的稻米文化以及蓝染文化。

以及苗栗县的一家专门制作木刻鸭子的工厂,工厂原先生产的是木头雕刻的鸭子,远销到欧美,是欧美国家打猎时候用的伪装鸭子,这几年,随着打猎习惯越来越少,这家工厂生产的木鸭子卖不出去,面临倒闭困难。后来在当地一家机构的帮助下,工厂变成了雕刻文化博物馆,通过展示木质雕刻文化,以及参观者体验木刻等形式,再一次新生,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个游览点。

就不再举更多的例子了,看到这些博物馆,让我思考青原色一直想要做的记忆博物馆,以及当时我们做过口述历史的老电厂和仓口,是否也可由类似的思路,可以活化这些地方?大家也可以一起思考。

(图片请参看空间图片,“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IN TAIWAN”):http://user.qzone.qq.com/736042687/photo/V14FADaq3SgkyJ/batchid/1414577720585000 

关于年历

在台湾,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文创”,文创商品,文创园等。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实体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化以及对于文化深厚的理解。

在高雄的旗美社区大学参观的时候,偶然看到了由社大设计的年历:(附图年历)

这组年历是以莫拉克风灾为主题的,当地受风灾影响很大,设计者想让大家永远记得风灾,以及所有人抗击风灾的努力,但是又不想让大家过于伤心,所以在设计的时候,特别用心,里面的配图和文字均是来源于当地人。

这组年历是以一年不同月份所产的食物为主题,对于一个在农村的社区大学来说,这个年历设计不仅贴近当地村民,也是非常好的一件文创产品。

青原色在2013年营盘圩的夏令营的时候,尝试过年历的设计,也想要在14年尝试以吉安现场为主题的年历设计,现在想想或许是可以尝试,不为销售,但是可以作为机构以及作品的一个展示窗口。

(图片请参看空间图片,“年历 IN TAIWAN”):http://user.qzone.qq.com/736042687/photo/V14FADaq3SgkyJ/batchid/1414577720585000

关于坚持和专业

短短九天的参观,接触到很多台湾公益人士,听完他们的讲解和分享,有两点深深的留在脑子里,让自己思考自己在公益这个行业的定位。

第一点是坚持,我们参访的机构中,我听到的最短工作年限是五年,大部分是十几年在某个机构工作。而每一家机构能够获得今天的成果,最大的原因无非是团队十几年的坚持耕耘。自己不禁扪心自问:在这么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可以坚持多久?

第二点是专业化,在旗美社区大学参观的时候,一位八十多岁的爷爷看到我们这一群伙伴,很是惊讶:哇,我想不到你们这么年轻。随后,在他开始介绍之前,他郑重地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建议:我真得不建议年轻人那么早的进入到公益这个行业,至少在体验过其他不同的职业之后,再来做,会好很多。

爷爷这个提醒倒是让我很意外也不意外,因为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在苗栗县的里山塾(一家做环境教育的机构)参观,机构负责人介绍团队构成,十多个人的团队,竟然80%以上是环境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这意味着,这个团队非常的高效和专业,高效是指所有人都经历过环境教育非常多的实践,可以非常快上手,专业是指对于环境教育问题洞察深刻,可以有最专业的改善方法,而最终达成的效果就是资源被充分利用,每个人都充分发挥。对比国内情况,公益从业者各种身份都有,大部分都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很多不是相关专业的,加之国内的公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被诟病公益从业者效率低,不懂得善用资源,管理混乱,也是有理有据的了。

所以也就理解这位爷爷的建议,相比较公益行业,其他行业已经有非常充分的发展,有很多有用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接触的人都是普通人,人情事理也可以学习,因为毕竟在公益行业你所服务的对象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不是带着情怀的公益从业者。

至少现阶段的话,我不建议大学生一毕业就到公益机构工作,尤其是草根机构。

关于其他很多细节

垃圾往哪丢?

在台湾着实让自己堵心的事情是:不知道垃圾往哪丢?不管哪里,几乎看不到垃圾桶,无奈,只好把垃圾装在包里,带回酒店丢掉。心里却一直纳闷:这是为什么?

后来问导游,导游说,台湾是“垃圾不落地”,每家每户需要从政府购买专门的垃圾袋,做好分类,而且不可以丢到公用的垃圾桶,如果被发现丢到公用垃圾桶,会被罚款,家庭垃圾只能等到垃圾车来收。而且公共场所设立的垃圾桶也非常少,台湾估计就是用这种方法,所以整个台湾都非常的干净。

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某个公园的一条走廊每隔一米设立一个垃圾筒的作法简直是脑子进水了。

信仰的力量

此处信仰不做解释,我们都知道江西拥有数量最多的祠堂,祠堂作为一个村子的文化中心,凝结着村子里的所有人。

在台湾,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庙,几乎每一个村子都会有一个庙,这个庙具体供奉的是什么,就不细究了,但是以庙为信仰中心,整个村子的人被凝结起来,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围绕着庙开展,这点倒是有点像我们的祠堂。

宜居的细节

在台湾遇到两次跟导盲犬有关的事情。

第一次是在高雄的美丽岛地铁站,在地铁站的入口,贴了这样的一个标记:

第二次是在一个服务区的休息站,一下大巴,就听到有人在演奏音乐,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专业的演奏队伍,凑前看的时候才知道是一个盲人在演奏音乐,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盲人大哥旁边依偎着一只导盲犬,旁边还有一块牌子写着:我是导盲犬,请不要摸我。

很久之前,国内的新闻报道过关于导盲犬的事情,说是地铁等不准导盲犬上去,后来还出现过大家举牌倡议让导盲犬进地铁的新闻。导盲犬只是展示某个地方适不适合宜居的细节之一,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帮扶,还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请选我

10月29日开始,是台湾为期一个月的大选。行走台湾的大街小巷,田野乡村,各种各样拉票的横幅,旗帜,随处可见,就连餐馆外面,都放了印着候选人头像和信息的纸巾,这氛围倒是有点像小学我们选班长。

在台湾,年满十八岁的居民都可以去投票,所有政府机关内的公务员都是由人民的选票决定,及时当选之后,稍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是会被人民拉下台。

我们的导游开玩笑说:在台湾,当公务员不是那么容易的,你看马英九,没当总统的时候,多么英俊潇洒,当了几年总统,眼袋都出来了。

以我们导游为例,他跟我们讲了很多台湾政府的一些事情,挂在他嘴边最多的是:开什么玩笑,公务员是我们用税金养着的,他们没有好好为人民服务,我们是要抗议的。税金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

所以,也不难理解台湾公务员的苦了。

(关于台湾的其它细节,请参看空间图片“其它细节IN TAIWAN”)http://user.qzone.qq.com/736042687/photo/V14FADaq2aaLhQ/batchid/14145782580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