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在城市,共筑心耕悦食生活——《正荣会》

文/正荣会   图/蒋亦凡提供

在城市享受“心耕·悦食”生活似乎是一种奢侈,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大都市。但在上海,有一群人却用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共同诠释对农耕文化的热爱,推崇传统农法生产食物,相信自然的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一种“新赶集”的方式,共筑一方健康饮食生活。他们当中,有引领“社区支持农业”新思潮的有识之士,有甘心归园田居的“新农夫”,有身体力行的手工坊者,有关于“生态农业”理念探讨和传播的沙龙组织者,更有数以千计愿以信任直接与生产者建立联系的消费者等。“享受”的背后,是诸多人的付出和不懈努力。
一个源于“餐桌”自救的“新赶集”时代



2011年5月28日,在“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和“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之际,一场源自“餐桌”自救的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应运而生,成为大陆继北京之后,又一个成功“开市”的地方。设摊者为上海郊区十几家中小型的农户和食品加工者,规模适度,要想迈进市集的“门槛”,他们必须承诺:“整个种植、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及转基因种子,并且随时接受监督。”

 


首市小型而热闹,吸引了诸多媒体、摄影师和市民的眼光,许多中青年家庭和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爸妈前来赶集,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他们愿意以高出普通菜价两三倍的价格为其买单。一农户撕下一片叶子,一半放进自己嘴巴嚼,一半递给一个领着小孩的大人,“直接生吃就行,凉拌最好,放心,只有点土和灰,绝没有农药。”这样的场景一下子让人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赶集的盛况,那时,农业还没有受工业化所污染,到处是挑着担卖自家放心菜的农民,他们也如这般朴实。




在市集上,贩卖的以当季的新鲜蔬菜为主,辅以大米、香草、水果、农副产品等,有不少人一大早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来自郊区崇明的德庄农场主,运来400公斤蔬菜一个上午就卖得差不多。有不少主妇纷纷询问农户直接配送的方式,相比超市里比普通蔬菜贵四五倍的有机蔬菜,这样“新鲜看得见”且可自选的订购更放心也更划算。


“农好,侬才好”的一群年轻人

“农好,侬才好”,上海农好农夫市集是由3个关心“三农”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年轻人发起,让那些率先探索生态农民直接来到城市消费群面前,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获得市场机会和合理的汇报,让更多人可以从事生态农业,使这成为更多人或留乡或返乡创业的一种手段,以此来支持“三农”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市集,也有利于改变大卖场、网购盛行下,百姓对于食物来历几乎无所知和难以掌握的被动状况,在扭转“菜贱伤农”状况下,真正实现城乡互助。
 


最主要的发起者蒋亦凡,80后,自由撰稿人,上海郊区长大,曾留学北欧,先后在广州的媒体行业和上海的非盈利性机构工作过。目前定居在厦门,现在频繁往返于厦门与上海之间担任农夫市集的志愿维护者和管理者。发起者易晓武,同是80后,本职工作是IT业员工,曾是“上海菜团”(上海主妇联盟,抱团向生态农业主直接下订单)发起人。发起者常成乐,仍是80后,他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发起人和长期骨干,拥有丰富开办农夫市集的经验。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久筹备了这一场的集会。当天还做了论坛、办了沙龙,讨论有机农业的问题。

 


由于认证费用过高和操作规程要求复杂,上海的农好农夫市集农户均不持有有机农产品认证。他们按照自己生产的成本加上一定比例进行定价,“卖得太贵,管委会保持问责的权利,一般我们不干涉销售。”蒋亦凡说道。管委会成员不领取任何报酬,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农户参加市集的销售收入归自己所有。现在,农夫市集以每个月两到三次的频率在上海不同公共场所开集,如今已经举办了70多期。定期举办的论坛和沙龙,已然变成三农问题、生态环境、消费选择、社会诚信、食品安全等话题的探讨平台和健康生活分享会。




新农夫,一种生活风尚,一种创业手段

现在上海农好农夫市集的农户,主要是来自上海周边的崇明、青浦、闵行和临近上海的安徽,此外也有远至云南和海南的农户的产品由农业和社区发展机构带到市集上来销售,这些人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农民,他们中有很多是有着高等教育背景及城市生活经验的“新农夫”,他们拥有全新的生态理念和经营方式。前期投入成本大,回报不明朗,但他们甘心做“探路”的前行者。





梦田农庄,一个2009年建立的家庭农场,由父母与儿女一起打理,并雇请当地村民协助种植。农庄占地50余亩,依据现在上海周边地区的土地租金价格是每亩一年1000元,加上租房和雇佣村民劳作的价格,农庄一年的投入成本约要十几万。目标是打造一个种植、养殖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可循环有机生态农场,为人们提供有机露天种植的蔬菜、粮食及“慢养方式”养殖成的禽、蛋配送到家,并组织农场休闲采摘、劳动体验等活动。除了是农夫市集的农户,它还是“上海菜团”的指定生产者。

 



心耕农园创始人侯雪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原来在上海市区一家公司做财务主管。在有孩子之后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使她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阳台种菜实践始终觉得有限,2011年,她毅然在一片反对声中到先生的老家崇明,租了21亩地,自己种稻、养鸡、种菜。直到自己种地后才发现,农药化肥已使土地遭到巨大伤害,土地板结,微生物逐年减少,现代农业到了危险边缘。她坚信,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生产出健康的食物。通过各种学习,她相信土地具有修复自己生命力的力量。现在,由于农园部分休耕养护,收入入不敷出,需靠丈夫市区上班贴补维持,他们过着“周末夫妻”的生活。

 



橙心橙意手工皂工作室的叶玲,是一个全职太太,平时的兴趣爱好是烹饪和画画,也很注重提升生活的品质,挖掘有意思的事情。2013年,在自制环保手工皂广获身边朋友赞誉后,她和朋友在自家的厨房,用源自厨房的食用油、牛奶、水果干、燕麦、蜂蜜等原料,每天限量生产少量的手工皂和护肤品,满足孕妇、婴幼儿、皮肤过敏者等人群的需要,同时免费开办手工皂课程。

 




农夫市集,在上海似乎找到了滋生的“土壤”,越来越多新农夫的加入,为农夫市集赋予了这个时代下新鲜活力,也将“可持续”的生活观传递给更多都市人。当监督机制足够具有威慑力量,当人们“抱团”追逐生态生活成为一种潮流,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农夫把返乡务农当作一种全新的创业手段,台湾著名农人赖青松的“谷东俱乐部”模式或许不再遥远,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和农人都可以享受到“心耕·悦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