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一个有着明星梦的志愿者,如今是爱有戏的“村长大人”丨【你好社区】人物

文/ 陈玲峰(厦门大学 学生) 

【你好社区】人物

分享国内社区营造领域行动者的故事,不立榜样,不造典型,但且希望带来一些启发,与更多伙伴去探知社区的魅力。

这是【你好社区】人物的第二篇。

导语
2008年,一场汶川地震猝不及防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开始想着去奉献些什么。2009年,参与创办了爱有戏公益戏剧社,她说“有爱就有希望。“2011年,只身一人前往什邡市共和村“驻扎”三个月协助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拍出了反响热烈的视频作品《吴世成的第三只眼》。2011年到2012年,爱有戏开始转型,和爱有戏的伙伴们一同“乱闯”,开始了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慢慢体会到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爱有戏从七年前的公益戏剧社变成了如今致力于推动城市社区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她也从七年前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默默地变成了一名专业社区工作者,她就是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村长大人的四川女孩杜灿灿。

 “这么多年,从志愿者到社工,如果仅凭兴趣爱好,我可能没有持之以恒的勇气,但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建设者和见证者,很荣幸我就是其中一员。我不是个很有坚持精神的人,只是因为我想做,我能做,这件事也值得我去做,过程又特别的有意思。”杜灿灿把这段话郑重地提过好几遍。
曾有过明星梦,却做起了志愿者

杜灿灿的微信头像是她自己自拍的一张照片,明眸善睐,桃腮带笑。她说在那场地震之前,她就喜欢唱唱歌跳跳舞,即便做不了明星也无所谓,做相关的工作也行。提起八年前,杜灿灿说着说着便笑了。“因为没有经历过什么,我那时候的所有追求就是好好准备高考,进一个很好的大学继续唱歌跳舞…。”



杜灿灿


“可汶川地震就这么发生了,我没有受伤,但真的很怕。在内心恐惧不安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们的奉献无私,我强烈地感觉到在世界塌陷的那一刻那些伸出的援助之手传递给我的能量,我感谢他们让我镇定了下来,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条路。“


地震改变了你什么?


她笃定地说了一句:“我顺其自然地做公益做到了现在,很值得的改变。”

还有呢?你的唱歌跳舞梦呢?


她的眉头微微皱起来,好像有点想不起来,沉默十秒,“我已经很久不唱歌跳舞啦”。支吾了一会儿,又说:“其实我地震后低迷了很长时间,这个灾难是个恶梦,心情还很难调解过来,我走的是艺体生嘛,专业分是够的,但没积极的状态去准备文化课,艺体走不成了,应着学校调剂随便上了一个专科学校,对唱歌跳舞好像也没那么大的热情劲头了。“


杜灿灿曾经的十年唱歌跳舞梦,就像那些个年轻的孩子们拥有过的曾经东闯西撞也要完成的情不知何起的梦。有些人会想考清华北大,有些人会想成为体育健将,有些人会想做个艺术家,他们都花了很多力气去抓住机会,抓紧练习,有些梦想就这么实现了,可命运有时也会通过或残酷或温和的方式很偶然地从有些人心里抽走它。


 对杜灿灿而言,生活无法回头,命运送给了她一个礼物,助人之心。


2008年,杜灿灿上大学,她进入大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敬老院服务、为贫困儿童募捐衣物和书本和宣传些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们那时候的常态工作。“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是为玉树地震筹款的那一次,三四天时间筹集4万多元,协调和动员了校内校外的很多力量,期间每天都会遇到无数困难和问题,但最终又一一攻克。那可能是我的事业心在公益领域里的第一次体现,有种“舍我其谁”的壮志,为了实现目标真是拼了。事实上那次经历对我后来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那种坚持、那些统筹与事无巨细的过程让我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升。“回想起那些经历,杜灿灿有些感慨。



大学期间青志协成员合影(2008年)


杜灿灿很忙,很享受自己做志愿者的状态。她每天上完课,学校有排练就排练,但只要一得空,就鼓捣青协的志愿活动去了。那场地震中的志愿者们在她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2009年的杜灿灿,每日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中,在一次参加了成都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之后,与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的负责人刘飞(爱有戏发起人)认识,参与组建了“爱有戏”公益戏剧社,开始了爱有戏公益戏剧社的志愿者之路。


“我自己好像不怎么样,可一群人一起就挺厉害的”

起初,爱有戏公益戏剧社是希望通过影像戏剧的方式去宣传一些公益理念 ,比如倡导无偿献血、关爱留守儿童等。杜灿灿很喜欢“爱有戏”这个名字,她说有爱就有希望,希望通过这个组织能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2009年到2010年,爱有戏的定位还是个志愿者团队。第一部影像作品完全由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自导自演,杜灿灿说:“从技术上来说第一部拍的极烂,但因为形式和内容都挺创新的,也引得蛮多人开始来关注爱有戏。“ 之后在2010年,因为有了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加入,爱有戏产出的两部作品《最好的未来》、《爱在成都》获得了大量赞誉。



爱有戏第一部微电视剧《小话西游之寻血记》首映礼,作为主演答记者问


爱有戏里平日活跃着的志愿者最多时候有三百多人。杜灿灿提到这里,柔和清脆的声音开始有些激动起来。“那两年,我有个很大的感受吧,以前觉得我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只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招兵买马,一件事不能做到最好,但会尽力到中上水平吧,不气馁、有召唤、爱公益,但后面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怎么样,一群人一起反倒挺厉害的,好像做什么都能成。“

“第一次知道社工是什么“

 2010年,杜灿灿大三,她仍未仔细考虑未来的职业方向,依然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志愿者活动上。大三需要实习,她去了一家传媒公司上班,“感觉工作有点无聊,氛围不像志愿者活动那样浓烈。”这是她对初次尝试工作的全部感受。正好,在2011年初,爱有戏正式注册成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尝试从志愿者队伍到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转型。有了项目后她立即辞职了,只身一人前往什邡市共和村,开始爱有戏的第一个农村项目:参与式影像,为促进灾后重建的共和村社区关系融合。



在共和村做入户访谈(2011年)


杜灿灿回忆到,“那个村子的房子都是企业家捐资盖的,都是那种小别墅。村里的适龄劳动力也被招进企业家开在村子里的厂子,所以这个村子里的人生活都还不错,工作也稳定,可问题还是蛮多的。一个是环境问题,那个厂子的生产过程造成了村子严重的空气、水和土质污染,虽然村里的人都清楚公共环境有受污染,但很多村民都要靠在企业家的厂子里上班拿工资,他们只能视而不见,另外一个问题是共和村的很多村民每天都在打麻将度日,没去工厂上班的基本全都在打麻将,小孩子们呢,就任由他们在外面玩。“ 


杜灿灿在这个村子里”驻扎“了三个月,开始热心地和这些村民们沟通,想通过教他们自编自导影像的方式,让村民们重新发现这里美的景、人和事,让他们自己去拍摄一个他们眼中的农村社区是什么样子的。事情一开始进展的并不顺利,对日日打麻将消遣成习惯的村民们来说,杜灿灿只是个外来的大学生。“有点像在打游击吧,村子里其实有很多小团体,有些甚至相互排斥,最重要的是先抓住每个小团体的领袖,一个个攻克,通过不断的平衡、博弈、刺激,他们开始关注公共事物,产生内在动力,最后再慢慢凝聚起来。”


在杜灿灿的坚持努力与协助之下,终于,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轻喜剧《吴世成的第三只眼》顺利完成,在村里举办了盛大的首映礼。“全村、甚至很多邻村人都来观影了,大家跟着剧情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叹,更重要的是首映礼的当天就有很多村里提出了要改变生活状态(主要针对懒散和 打麻将)的计划”。这部影像作品所讲述的是一个村民由于天天打麻将引发家庭矛盾,妻离子散,后来这个村民自我反省,戒掉打麻将的瘾,于是家庭重新回归圆满幸福的故事,在不少媒体及视频网站上也引发了热评。



《吴世成的第三只眼》首映礼


灿灿说:“这是我参与社区服务的第一个项目,由此才开始了解NGO是怎么回事,知道社工是什么,和志愿者大有不同,社工是一份职业,有很多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并且是一个持续发现问题和跟进解决的过程,最不一样的就是有工资,全职有薪。”顿了一秒,她可爱地笑了笑,又说”第一次拿了200元的补贴,第二就拿了上千元的工资,觉得自己有点坏。“

爱有戏乱而有序

2011年至2012年,这两年多的时间,爱有戏的团队开始做出一些社区服务方面新的探索和尝试,“用我们内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乱闯“阶段,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所以没什么顾忌、没什么框架、没什么限制,在社区里面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那个阶段中,很容易看到社区问题,再加上机构成员专业背景多元,就会有很多创新的东西冒出来,在正式进入到城市社区这个层面去开展工作之后会觉得和我们之前理解的社区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次关注城市社区里的贫困群体让杜灿灿记忆犹新。那是去成都某个社区的一次走访,这个社区处在成都市中心,“有一户人家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有的家庭一个月都不舍得吃肉,想吃荤腥了就去市场买鱼内脏吃”。那一刻,杜灿灿很受触动,特别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但真正想进入社区也并不容易,“因为缺乏信任,因为不知道“社工””。有一次,杜灿灿去社区走访,看到很多阿姨在聊天,就想上前去跟她们聊聊,也介绍一下“爱有戏”的项目,结果刚一张口,就被一位阿姨抢白了一顿。这种不信任和排斥并没有让杜灿灿丧失信心。她还是很耐心地介绍他们的情况,这一天那位阿姨没有接受她,她隔一天再去,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阿姨被她的诚心打动了,不仅接纳了杜灿灿和“爱有戏”,还主动给她推荐社区里的困难家庭。



居民领袖培训会


杜灿灿发现城市困境人群境遇比想象中的要严峻很多,当某个家庭陷入困境时,很难得到来自邻里的帮扶,可能是邻里不愿付出、也可能是完全不知情。因为“城镇化”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居民生存空间被挤压、依靠自然生存的能力被减弱、原有的基于宗族或其他原因建立起的紧密型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等。这些情况对陷入困境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为了更快适应城镇化,就需要有一些持续、专注的用专业工作方法来协助和陪伴他们走出困境融入城市生活。

爱有戏重新定位

经过两年多的“乱闯”之后, 2013年,爱有戏的团队重新梳理确定了组织的运作方式、核心业务能力、 解决社区问题的有效途径。爱有戏尝试通过特殊人群、邻里关系、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创就业、社区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从而协力在地居民、政府共同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



举办传承传统文化的社区晚会


杜灿灿认为真正能改变社区,促进社区和谐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在地居民。“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区,有什么样的社区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作为外来者的我们,不应该一厢情愿的打破原有的社区生态,爱有戏只是带来了一些发现社区问题、找寻问题解决办法的工具和视角,把我们的东西呈现给这些居民,他们觉得好,就可以采用,如果觉得不好,我们也可以同他们一起去寻求更好的社区建设办法。更多的工作方法及理念其实是与在地居民、政府甚至企业通过深入沟通、紧密配合而共同创造出来的,爱有戏的角色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协作者。”



参与式互助——义集


爱有戏前在运行的项目有66个,义仓、义集、一个观众的剧场、个案管理、坊间、市民文化艺术节等都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介绍
1.义仓

爱有戏推动的“义仓”是对我国传统“义”文化的发扬和延续,义仓倡导定期的、非现金的小额捐赠,包括旧物资、食品、洗化品、时间四大类,用于帮助项目辖区内的低收入、负担重的困难家庭,尤其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等。同时每件义仓物资都将会有捐赠收据及唯一编号,社区居民参与到物资的派发中,每件物资去向将透明公开。 “义仓”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院落自治组织管理“义仓”从而真正构建起社区的参与式互助体系,促进社区融合。


2.义集

义集是立足社区,用定期集市的方式,通过对困难人群需求的回应,推动诚信、互助、友爱社区的建立。义集是社区的公益庙会。在义集中困难家庭可以通过服务或商品销售提高家庭收入;普通居民可以带上爱心和充满情感的旧物或是DIY物品拿到义集来交换,所得资金用于帮助社区的困难家庭。此外,义集还设有义诊、义演、NGO展示等区域。


3.坊间项目
坊间项目于2014年10月开始执行,项目通过招募在地历史文化爱好者、辖区居民对所在辖区进行走访挖掘,梳理成口述故事,再通过志愿者团队进行艺术加工,做成文章、图画、影视等方式回馈辖区及大众,宣传和认识水井坊辖区的历史文化,促进辖区居民对辖区生活的反思,也让更多的人对水井坊辖区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更深入的了解。

杜灿灿走了八年的公益之路,这路并不能一眼望到底,她凭着那颗赤诚的助人之心陪伴着爱有戏走到了现在。现在,她正坐在办公桌前,埋头仔细确认着项目策划书里的执行事项,除了窗外的月亮,爱有戏办公室是这附近唯一的亮光。在休息的间隙,她说今天刚忙完两场活动,之后还有个接待。这儿的时间在每天的社区项目开展中陀螺般地旋转前进不停歇,同事们来来往往,总有人热切地跟她打着招呼,她是这里的“村长大人”,被周围的忙忙碌碌所包围。


“灿灿,你工作之外会做些什么吗?”


“五加二白加黑,这就是我的生活了呀” 她的声音,听起来很明媚,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