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军:中部公益崛起之势与财富人群的更多可能 | 母鸡论坛



胡小军
《中部公益崛起之势与财富人群的更多可能》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胡小军老师在非公基2016长沙分论坛演讲
非常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和同仁,祝贺非公募基金会论坛走到第八届,并且分论坛落地长沙。坚持到第八届非常不容易,基金会本身就像彭(莎)理事长、张(帆)理事长在湖南乐意承担这样一些工作,本身是站在行业的视角来推动的,(在此我要)表达我深深地敬意。

论坛组委会出了这个题目,我想更多的是站在这么多年在对整个基金会行业发展的一些观察来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期望能够对我们湖南本土的基金会和公益同仁有所参考和启发。
我自己又改了个小题目,我称之为《探索面向未来的公益发展模式——基金会的价值创造与影响力构建》。首先,(彭)艳妮秘书长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背景和趋势,我作为第二位发言人,我想在她的基础上更多的聚焦于基金会所处的一个社会环境。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更多的是放在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基金会本身的定位和基金会的价值创造。
首先,我自己从三个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基金会和公益行业发展有最重要的三个纬度,一是制度纬度。我们知道,中国公益组织的发展源于制度的创新,在北上广深、湖南等中部优先地区,还有成都这些地区,最早开始推动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是源于制度的突破,我们知道最开始是制度破冰直接登记注册,在这种情况下以十八大提出的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在这样一个目标下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二是资源纬度。这些组织成长起来了,资源在哪里?我想在资源层面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第一个层面来自于政府层面,我想在座的湖南、长沙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在政府层面、资源层面主要做出三种模式的探索。第一种称之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培育扶持资金,各个省、市,甚至区级层面,都设立数额不等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金,对于那些新创、初创期的组织进行扶持;第二个层面是大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个层面是很多地方正在实施的类似于公益创投的方式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大量资源平台搭建,在志愿者服务中有志愿者服务交流会,有慈善项目推介会,还有社会服务洽谈会,民间层面各种能够把资源和公益项目相匹配的平台正在快速出现。非公募基金会代表的是什么?其实代表一种民间层面成立的基金会,而过去大量的公募基金会是带有自上而下的政府背景,但非公募基金会代表民间基金会的发展。三是能力纬度。我想驱动整个层面发展,来自于政府层面最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各地的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类似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基地的建设,我知道湖南要快速推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在民间层面大量基金会开始支持人才的建设,支持枢纽型组织的发展,支持行业、平台的搭建。所以,从制度、资源和能力这三个层面,对于基金会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我想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了解。

下面,展现几张图。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基金组织的数量发展得非常快,已经超过了60万家。在《慈善法》出台的时候,当前的捐赠已经超过了1000亿,是2006年的10倍,2006年只有100亿,这张图只能看趋势,可能很多数据没有统计在内,但这是民政部发布的一个数据。2008年是公益元年,从捐赠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这样一个趋势,从2009年到现在数据都没有掉下来。 

 从基金会的发展可以看到,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出台以来,基金会的发展进入到了飞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2010年的时候,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的数量,意味着民间资源正在大量集结。从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视角来看,我自己理解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4年至2007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之后,非公募基金会主要以传统慈善为特征。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以(彭)艳妮所在的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代表,在2008年相当长的时间内,民间公益组织得到的主要是国际资助,但2008年之后国内基金会开始资助,开启了本土基金会资助的模式。在2009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得以诞生,可以看到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组委会成员大部分是国内最早开始资助民间公益或者践行资助理念的基金会在成长。我们知道,从2010年开始,国内公益生态进入到一个以基金会为龙头来打造公益价值链或者称之为公益生态系统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基金会可能会有很多的定位。那么,一般的说法是基金会作为推动者,作为合作者,作为催化剂,我想拓展一下(彭)艳妮秘书长所谈的“驱动力”概念。我自己觉得观察2004年到现在,整个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历程,我们说,基金会的角色可能有很多种。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基金会是中国现代公益慈善的一个“引擎”。我想这个“引擎”的作用正在得到充分的发挥。
那么,我认为“引擎”有两种层面,我们经常说基金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运作型的基金会或者是操作型的基金会,他推动的是中国公益、业务、项目模式的创新。最有名的例子是爱佑慈善基金会,比如他有非常多著名的品牌项目,“爱佑童心”在短短几年中,于2006年启动,当时做到了全球最大的孤贫先心病儿童医疗救助项目,他们是项目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的典范;还有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他们的梦想教室、梦想中心,在2015年已经达到2088家,他们在教育领域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操作型、运作型基金会;还有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他们有一个“美丽中国”的宣传片,他们对全新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种探索;还有广东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他虽然是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他们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关注红树林环保的基金会,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公益组织运营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不管是在孤贫救助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环保领域,这些非公募基金会在项目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他们都在整个公益行业过程中发挥着“引擎”的作用。

 第二种是资助型基金会。回顾历史,当前大部分的基金会资助人都在做,他们本身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开拓人、见证者,我想在座很多人都见证了这些非公募基金会成长的历程。不管是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还是南都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正荣、阿里巴巴等等,他们是中国最早开始资助的,站在整个行业,站在整个公益项目打造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在陕西安康这样一个汉江上游(的城市),南水北调时,他们的小环保组织都得到了“创绿色家”的资助。在农村扶贫领域,特别是西部地区扶贫领域,最早资助的都是国际基金会。但是,招商局基金会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支持农村社区发展,他们不容易,他们是一个央企,有中央定点扶贫任务。但是,在这样的任务下基金会依然勇于创新,在支持民间农村组织方面作出了非常多的工作。千禾基金会,小的地方式基金会,抓住珠三角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流动人口的发展,我们支持珠三角关注流动人口服务的组织,我们都来支持他们,回应地方最重要的议题。

上面这些都是资助型基金会,站在整个公益行业的视角,或者站在打造整个公益价值链的角度,通过资助的力量来创造他们的价值和影响力,他们作出了非常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作为全国第六数量(基金会数量排名全国第六)的基金会省份,他们以湖南为中心覆盖到整个中部地区的本土公益价值链的过程中,一定会发挥同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总结下来,不管是运作型的基金会,还是资助型的基金会,他们在开展公益创新,开展公益项目的过程中,特点最为关注的几个点是什么?我不成熟的总结了六点。第一,优势发挥。发挥自己基金会独特的优势,不管是南都,还是其他的基金会,他们都是发挥自己基金会的优势,做自己基金会最擅长的事情。第二,边际效益。创新的过程是不可少的,过去中国最多的组织是助学组织。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在教育基金会中,他们做得越来越多。如果继续做传统教育助学的话,慈善基金的边际效益会显著下降。所以,这些基金会非常关注边际效益,使他们的边际效益不断增加,而不是呈现下滑的状况,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所以今天的主题是“冒险的精神”。第三,资源撬动。基金会所投入的资源本身是有限,但是在前面的例子中非常强调资源的撬动。第四是专业水平。小平同志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觉得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策依然是驱动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另外一个驱动力正在呈现,那就是专业会成为驱动这个领域发展的最重要的另外一个驱动力。在这些项目中可以看到,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准,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示范价值,社会组织和基金会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模式,带动更多的资源进入到这个领域,关注这个基金会使命所关注的事情,我想这种示范价值在前面的项目资助过程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最后是多元合作,与政府、媒体、企业的合作是非常多的。
当前,基金会领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基金会之间联合资助实践增多,不管是南都、正荣、敦和、千禾,还是阿拉善,过去都是基金会自己在做资助,现在很多具有品牌价值,非常有影响力的项目和平台都是多个基金会共同打造的,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第二个方面是项目资助、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立体型模式。除了给予项目资助之外,在人才培养、组织建设方面是立体资助的模式。第三个方面是过去可能只关注一个组织,现在从单向度组织资助到行业推动与跨部门合作,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第四个方面从关注短期即时需求转向注重长期社会影响力。

 所以,我非常乐意用这样一个图来表达非公募基金会或者基金会的价值创造。最开始应该是择优资助,像投资公司一样找到更好的项目进行资助,然后带动其他资助方。在第三个阶段开始提高整个专业效率,最后一个阶段,基金会所带来的是整个领域的变化、政策的变化、模式的变化等其他方面的变化。我想,这是一个基金会价值创造的影响力氛围。现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正在从第一个阶段走向第二个阶段,当然有的第一个阶段还没有开始,因为资助型的基金会屈指可数,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因为,民政部非常强调慈善组织的募用分离。
 最后我想谈谈未来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慈善法》带给我们的,话说这些基金会仿佛比草根组织更具资金实力。但是,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基金会所拥有的资产总量是非常低的,怎么样做大资产总量,《慈善法》提供了机遇。未来谈到发展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基金会应该优先探索非货币捐赠,比如股权、有价证券、支持产权收益等等,我想这是基金会应该走在前面的,我们不做谁来做?使整个基金会的资产总量能够扩大。第二个趋势是社会投资(影响力投资)探路。第三个趋势是社区基金会快速成长与发展,更多强调本土资源的动员,支持本地慈善公益组织,回应本地社区需求。第四个趋势是公募基金会的改革和创新。类似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儿慈会,他们的体量巨大,由于他们的改革创新,给中国整个公益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给行业带来的驱动力可能远远超过非公募基金会所带来的力量,我们非常关注公募基金会的转型,但是这个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因为整个国家从中央的层面就在推动官办慈善机构或者行政化色彩很浓的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的社会改革,我们走在前面就是要主动改革。最后就是要走出去,参与国际援助。

  千禾基金会作为一个社区基金会,动员珠三角资源,回应珠三角公益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中国最大的公募基金会之一,他们开始转型,开始资助民间公益,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华儿慈会不是以权募捐,而是公众认同他们的品牌进行小额捐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最后,中国“一带一路”规划非常鼓励民间组织走出去。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China Private Foundation Forum, CPFF)自2008年发起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已连续举办八届。论坛通过举办行业年会、发布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报告以及开展一系列行业交流与能力建设活动等,积极有效地推动着非公募基金会行业的健康发展。